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904服装理论之服装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型三要素:骨骼、肌肉、皮肤

【答案】体型三要素:骨骼、肌肉、皮肤

①构成体型的基础是骨骼,骨骼上附着肌肉,肌肉上覆盖着皮肤,皮肤与肌肉之间沉积着脂肪,皮下脂肪可看作是皮肤的增厚。

②骨骼决定了人的高矮,肌肉和皮肤左右着人的胖瘦。

③与体型关系最为密切的要属皮肤。

2. 纵切断体型

【答案】即把人体纵方向切断时的体型,也就是从前、后、侧三个角度观察直立人体时的身体外型,凹进去的腰线,突出来的乳房、臀部和腹部都可以通过纵切断体型来表现。纵切断体型可平行于体轴每若干厘米取个切断而。

二、简答题

3. 防寒服是如何防寒的?

【答案】人体体热的失散,95%是由皮肤表而进行的,从体表向衣物表面散失热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主要靠热传导来放热。从衣物表面向外界放热主要靠热对流,但也伴随着传导和辐射。因此,对于外界的寒冷,为了能有效地保温,就要尽量使从体表通过衣物层向外界放散的热贯流缩小,其结果,衣物表面温度变低,与外界气温的温度差缩小,向外界的热传达也随之变小,而衣物里面的温度很少被降低,从而保持了正常的皮肤温度。由此可见,防寒的效果,主要是通过降低衣物层的热传导来实现的。衣物层的热传导是由衣料的原料纤维的热传导度和混合在其中的空气的热传导度来决定的。

4. 简述服装设计的过程。

【答案】(1)生产部门在接到生产任务或生产合同后,首先依照设计部门提供的样衣和具体要求安排工艺流程,再根据自己制定的工艺流程复制样衣,反馈到设计部门,得到确认后,制定生产日程计划,对各生产线下达生产指示。

(2)生产流水线一般分为缝制准备工段和缝制工段:

①缝制准备工段:主要负责检验复合原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整理,然后铺布、裁剪,分号,把各种裁片按工序要求送到缝制工段的各有关部位进行加工。

②缝制工段:负责根据工序要求和生产日程来完成加工任务,如附衬、做兜、缝合前后衣身、

做领子、做袖子、装领子、装袖子、锁扣眼、钉扣子、纤边等。最后进行整烫、检验和包装。

(3)在组织设计开发生产成衣的同时,销售部门制定相应的一系列促销计划,如举办新产品订货会,利用各种媒体展开广告宣传,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以及市场销售状况的及时反馈等。

5. 为什么说羞耻说是最站不住脚的学说?

【答案】人类的裸体形态从性质上可区分为两种:即人类穿衣以前的裸态和人类穿衣以后再脱下衣服时的裸态,前者与其他动物一样,肉体与生俱来,实际上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讲,根本没有“裸体”的概念,故在这里称其为“自然裸态”; 后者因以脱衣这个动作为前提,故称作“脱衣裸态”。很显然,所谓羞耻心,对于从未有过穿衣经验的自然裸态的原始人类来讲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了人类有了穿衣经验并形成了某种社会规范以后,再脱下衣物时,才会产生羞耻心,也就是说,羞耻心并非人类穿衣的起因和动机,而是人类穿衣后的结果。因此,羞耻说是站不住脚的一种学说。

6. 人造纤维是何时发明的? 其发明有什么意义?

【答案】(1)人造纤维的发明

①在没有丝的生产的欧洲,很早就有人着手研究用人工的方法来制造丝。早在1664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的研究录《Mficrographia 》中,就有关于人造纤维的构想。

②继胡克之后,经过法国人莱奥姆尔等科学家一系列的研究,1884年,法国人查尔东耐才成功地使人造纤维工业化。

③1890年,法国人迪斯派西斯发明了铜氨人造丝;

④1892年,英国人克罗斯和比万发明了粘胶人造丝;

⑤1894年,克罗斯和比万又发明了醋酷纤维。

⑥合成纤维的问世,是人造纤维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质的突破。1938年美国的杜邦公司把卡罗塞斯发明的聚酞胺纤维命名为尼龙,公布于世,并随即投入大量生产。其实,合成纤维早在1931年就己被德国的I.G 公司研制成功。

(2)意义

①天然纤维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化学纤维来自于煤、石油、石灰石、木材等普遍的原料,通过化学合成,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即可以生产。

②因不受自然条件限制,所以价格比较稳定,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量的提高,可不断地降低成本。

③根据其原料的特性和纺织方法,纤维的长度、粗细可以变化,可以按照需要制造出名目繁多的花色品种。

④从生产方面看,通过研究纤维的细微构造,带来了性能上的进步和完善。从用途方面看,人造纤维己经摆脱了从属于天然纤维或代替天然纤维的角色,而进入自己独有的境地。

7. 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服装变迁的?

【答案】(1)政治变革

从服装史上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大的政治变革,都给服装带来很大的变化。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严格的服饰制度; 辛亥革命使清王朝的长袍马褂变为便于活动的短装; 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山服”及其同族“军便服”更富有革命性和人民性,“文化大革命”又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服装上的巨大变化。

(2)经济的转变

经济是指作为人类共同生活之基础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和过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因此,这就涉及到服装的材料和制品的需求供给问题。

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中,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生活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衣料。后来生产力发展,相互交换产生,职业专门化,以交换生产物品来满足各自所需的交换经济方式发达起来,有关衣料的经济行为就变得复杂了。到了近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带来了需求量的增大,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力式也从手工操作转换为机器化的大量生产,社会进入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衣生活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

②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现在仍主要以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为主的原始民族之间,在服装文化方面,与各自所处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也表现出进步、停滞和落后的差异。

③从世界服装史中可以看出,衣料资源(特别是纤维衣料)的分布也使服装文化的展开表现出地域性的差别。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兽毛衣料,古埃及的亚麻服饰,中国的丝织物,印度的棉布等都在服装史上显示着自己特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