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击右倾翻案风

【答案】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展的批判邓小平的运动。邓小平对各条战线的整顿,是对“文革”以来一些错误政策比较系统的纠正,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1975年9月底,毛泽东决定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人帮”污蔑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的全面整顿工作和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并借机进行篡党夺权活动。这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把刚刚恢复和发展的国民经济再度推向停滞和倒退。

2. 工业七十条

,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党【答案】工业七十条,又名《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中央起草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草案。该条例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针对当时工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规定。该条例主要内容如下:①规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行“五定”、“五保”;②限制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的干预过多,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引申到车间、工段和科室;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④每个企业必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⑤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⑥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⑦规定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⑧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3.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4. 《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5.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

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为了把党的工作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于1978年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全会之前,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历时36天的工作会议,为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7.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8.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9. 经济责任制

【答案】经济责任制是指1981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结合为基本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把责任放在首位,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它要求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要层层明确各自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项专责和岗位责任制。这种制度适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管理水平,对于克服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古田会议

【答案】即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地点在福建上杭县古田

,而名。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这个《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法。主要表现有: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纠正方法主要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古田会议的《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这一会议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会议。

二、论述题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答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的基本特点如下:

(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①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趋势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2.简述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

【答案】中西文化间有矛盾冲突,同时也有会通融合。所谓会通融合是指异质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引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因素的吸收、消化。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贯穿在整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