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全程战略指导”方针,试图将日军由北向南、直取武汉的战争路线改变为由东往西的不利路线。为此,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中国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D.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