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文革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文革小报的特点如下:
(1)这种小报开始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社会发行扩散。
(2)这些小报印数并不平均,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随出随停,随意性很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因此很难对这些小报的种数与期数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3)文革小报致可分为几类:
①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约有300种;
②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超过100种;
③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约有30种;
④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约有42种;
(4)文革小报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1966年夏到1968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这些小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5)小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混淆视听,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 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答案】(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①创办经过
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
②基本内容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
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小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③主要特点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2)《中国青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
①创办经过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挥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②基本内容
a. 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已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夕,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
b.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都加以分析,观点中肯,态度明朗。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向导》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而《中国青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c. 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它介绍马克思、列宁的著作,结合实际问题,阐释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它积极参加“非基督教运动’夕,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思想文化侵略。它还着重批判了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反动思想。③主要特点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中国青年》第4期发表《我们的希望》一文,征求读者对该刊的意见,需要“有益而有味的稿子”。它在一段时间里每期都有《本期研究题目》,启发读者思考。它同读者建立了直接联系,组织读报组,并开会议论。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o
3. 简述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论争过程。
【答案】(1)世界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国际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流向不合理、内容不公正的现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力量悬殊,发展极不平衡。
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新闻信息的流向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前者流向后者,而由后者流
向前者的却微乎其微。
③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种种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
(2)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而作的斗争
以1976年为界,建立新秩序的论争历程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①论争的第一个阶段
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
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认为,争取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必须与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结合起来。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发达国家的代表进行了交锋。
1976年3月,突尼斯不结盟国家交流问题讨论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19届大会。会后组成“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论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②论争的第_个阶段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届大会通过《关于大众传播工具为加强和平与国际了解,为促进人权以及为反对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和反对煽动战争作贡献的基本原则宣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讨论新闻交流和记者自由权利问题。“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肖恩。麦克布赖德提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今天和明天》。1981年,二十多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召开会议,通过“塔鲁瓦宣言”0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讨论并制定了19851989年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中期计划。1985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年底,英国也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英两国的退出,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临空前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进程。1987年6月,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召开的不结盟国家新闻部长会议通过了《哈拉雷宣言》,呼吁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在传播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
4. 财经新闻媒体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家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融人世界经济大潮中。经济生活的活跃,使得社会对于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媒体审时度势,财经新闻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
(1)财经新闻媒体的大量出现
2001年称为中国财经媒体年,在这一年的媒体报道中以经济、财经信息为传播主题的占了大多数。从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各报业集团开始大量创刊发行专业类财经报纸,改变了以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