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风貌通讯

【答案】又称为“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因此,也有人简称为“记地”的通讯。报纸上常见的诸如“见闻’夕、“巡礼”、“散记’,、“纪行”等都可归属于这类通讯。

2. 提问

【答案】提问是指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的主要技能与方法可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三种形式,还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类。提问时要注意做到简洁、具体、深刻、间接、自然、节制。提问是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

3. “第二种翻译”

【答案】“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记者对于每个行业中的“行话”,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西方新闻学者在谈到改进新闻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不要用技术语言”。他们强调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而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等,更要对其中一些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通俗化“翻译”。对于这类报道,提高可读性的关键就在于作好“第二种翻译”。因为如果读者对报道中的基本术语感到陌生,势必造成阅读过程的中断,给接受信息带来障碍,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

4. 新闻事实

【答案】新闻事实,是指构成新闻报道内容所必需的各种具体材料的总和。新闻事实来自客观实际,是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同时又是新闻题材赖以形成的基础。完整的新闻事实,既需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公众关注程度等特殊素质,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过程、原因等新闻要素。

5. 现场短消息

【答案】现场短新闻是指带有现场视觉成分、文字简短的消息。现场(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短小。现场短新闻多是对现场情况的再现,所以多运用描写手法,但是现

场短新闻不一定都以描写为主,未必都有明显的视觉效果。凡来自现场,直接报告现场情况的短新闻,哪怕不描只述,都应当看做是现场短新闻。

6. 橱窗式导语

【答案】橱窗式导语,是指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有如橱窗展示样品,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如一只只小小的麻雀,五脏俱全,可供解剖。通过讲述这个典型事例,读者可了解事物的细微部分,获得具体的印象,受到感染,为之感动,产生兴趣,进而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

7.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8. 弥补性现场采访

【答案】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9. 系列报道

【答案】系列报道是指对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重要的相关问题或一个重大问题的几个侧面,分为若干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篇章加以报道的形式。选好主题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关键,它不仅要统帅所有的材料,还要统帅各个独立篇章的中心思想,使它们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占有大量材料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基础。安排系列顺序时应注意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有利于发挥其强势。系列报道不仅仅简单报告事件的现状、变动和结果,而且还需透过现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一种有较强指导性的报道形式。

10.“白描”

【答案】“白描”原指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有别于工笔,也有别于写意画。在作画时它纯用墨线勾描物象,线条简练而传神逼真,不用颜色渲染,有的只是略施淡墨。采用此种技法,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

即小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虽然是描写,但如果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可以这样说,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11.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是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含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提供的,进而判断信息提供者的权威程度,并由此推断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2.逆向思维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间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己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13.视觉新闻

【答案】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14.“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通过达到具体真实,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遵循新闻的基本属性一一真实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强调的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15.用事实说话

【答案】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它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寓情于事实,符合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