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大背景意识

【答案】大背景是指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是有区别的。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是从属性的,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即,在一般的消息中,新闻事实为主,背景材料为辅; 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逢释新闻事件的整体,这就是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2. 提问

【答案】提问是指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的主要技能与方法可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三种形式,还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类。提问时要注意做到简洁、具体、深刻、间接、自然、节制。提问是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

3.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4. 新闻事实

【答案】新闻事实,是指构成新闻报道内容所必需的各种具体材料的总和。新闻事实来自客观实际,是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同时又是新闻题材赖以形成的基础。完整的新闻事实,既需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公众关注程

度等特殊素质,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过程、原因等新闻要素。

5. 新闻性谈话节目

【答案】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6. 工作通讯的虚实结合

【答案】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实:是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因为工作通讯的语言最容易公文化,所以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虚:是指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议论。基于指导工作的功能,它与其他题材的通讯相比,评论的色彩要重一些。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即在叙述中带议论,在议论中带叙述; 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即用领导的、专家的、群众的见解画龙点睛地进行评论。所谓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7. 新闻敏感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又称“新闻鼻”、“新闻眼”。

8. 《论出版自由》(1644年)

【答案】《论出版自由》是约翰·弥尔顿为争取出版自由撰写的一本小册子。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交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书中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观点。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该书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9. 以小见大

【答案】以小见大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这个“小’夕,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10.简讯

【答案】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是一种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言语报道事实的新闻文体。它一般不交代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背景,没有多余的解释性的话,也没有导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和简短的文字,将事情的简要情况迅速地报道出去。简讯的篇幅非常精短,至多一两百字,少则几十字。简讯虽然简短,但并不代表所报道的消息份量轻或者新闻性弱,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重大新闻往往也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

11.特稿

【答案】特稿是指一种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更加生动、更加详细、更加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体裁。特稿的任务一是向受众提供全新的新闻信息,二是展现新闻的现场情景和生动细节,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三是对新闻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释,这包括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进行剖析。

12.纵式结构

【答案】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又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这种结构方式较为常见,使用起来也较为简单,适用于报道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通讯结构的主要线索。

13.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14.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