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艺术学系855中外戏剧、电影史专题[专业学位]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2. 《刘二姐》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导演苏里,编剧乔羽,作曲雷振邦。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4. 《春蚕》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于1933年摄制。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根据茅盾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在改编过程中既忠于原著,又按照电影艺术的要求借用了茅盾的其他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导演程步高对影片的处理朴实无华,以纪录风格的视觉化细节和环境呈现,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为养蚕而奋斗、挣扎、失败的经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民在重重压迫下陷入破产的情景。
5. 《人到中年》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根据堪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围绕女医生陆文婷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影片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人为之动容,更引起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以忧郁的眼神、出色的表演,赋予人物生命力和更多面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1983年,影片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6. 微电影
【答案】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 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 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 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7.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8. 夏衍
【答案】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剧作家、中国电影著名领导者与编剧家。他组织领导了左翼电影运动,并且以刻苦的努力学习掌握电影规律,在30年代创作出电影剧本10余部,成为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作家。30年代,他在无声和有声电影创作中都有出色的作品,其中默片杰作当属《狂流》和《春蚕》。新中国建立后,他编剧的《祝福》和《林家铺子》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
二、简答题
9. 简述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状况。
【答案】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外敌人侵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 另一方面,战争环境大大破坏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正常条件,不可能去做艺术上的精细追求,抗战电影产生一些鼓舞人们抗敌斗争的创作,如《八百壮士》等,以及许多纪录片创作。抗战时期的电影从
某种程度上更使电影接近生活,现实主义特色延续下来。尽管从艺术上说,电影艺术无甚进展、甚至停滞与倒退,好影片寥寥无几。
10.简述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各家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观点。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晋电影模式”的提出及其引起的广泛争议,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中,既有肯定性评价,也有否定性评价。
(1)1986年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率先提出“谢晋电影模式”这一概念,对谢晋电影模式口诛笔伐,提出重新评估和扬弃谢晋电影模式:
①所谓谢晋电影模式指:谢晋电影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服从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②谢晋模式文化密码指“情感扩张主义”和“俗文化的既定模式”。“情感扩张主义”即通过影片中人物命运故事,用“道德激情”感化、激励观众,使观众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俗文化的既定模式”即通过“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向观众提供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道德神话。
③谢晋的“道德神话”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文化殖民主义下,训练养成的“标准的好莱坞式的审美眼光和习惯”。
④谢晋一味迎合的趣味,与现代意识无关,传统文化心态构成谢晋模式的种族基础。谢晋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爱国主义背后是“某种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
⑤以文化的观点考察谢晋电影模式,可以发现“它现在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一次从‘五四’精神的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
(2)邵牧君在《为谢晋电影一辩》中,对谢晋电影模式的“催泪技巧”及其与好莱坞的“亲缘关系”给子正面肯定,认为把谢晋电影斥为与现代意识相悖的做法是“危言耸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条件决定的“现代意识”,超越现实的“泛现代意识”是不存在的。
(3)钟惦裴的《谢晋电影十思》将“谢晋电影模式”争议导向更加深入的探讨。他告诫批评者需用历史眼光考察对象是否对社会进步有益,同时,他对谢晋电影的突破和突破中的局限性进行了认真思考,并表示,“谢晋作为谢晋固然值得珍视; 而促使谢晋臻于完善,所言或有不当也同样值得珍视”。朱大可文章的“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因此,“不应以锋芒毕露和某些不当,忽视它的合理内核”。钟惦裴既希望从电影历史及电影本体出发,评判创作主体及其电影创作; 同时又希望突破电影的视界,从思想和文化更人的空间里看待谢晋及其电影现象一一对创作主体艺术个性的评价和张扬,必须在电影本体批评与电影文化阐释之间寻找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其既具有电影本体批评所蕴含的电影特性,又具有电影文化阐释的深刻度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