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年,第一部有声影片_____首次公映,预示中国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答案】1931;《歌女红牡丹》

2. “长城”公司提出“_____”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神州”公司则主张“_____”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_____”的主张的影响。

【答案】问题剧;潜移默化;为人生而艺术

3. 文革期间,新中国电影陷入完全停顿状态,就连新中国17年出品的中国影片和域外进口的影片也被完全禁绝。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全中国数亿观众只能看到_____、_____、_____等几部电影,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空前记录。

【答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4. 中国电影的生产在起步阶段,影片生产还时断时续、等很少影片。只有进入20年代拍了《_____》《_____》和《_____》等三部最早的长故事片之后,影片的摄制在中国才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发展。

【答案】黑籍冤魂;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5. 影片《桃姐》的导演是_____。

【答案】许鞍华。

6. 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

二、简答题

7. 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电影界在解放后三十年长期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影响。1979年当《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一批影片一以冲破传统的风格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当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电影美学》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一一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时,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本体问题作了研讨。

(1)1979年开始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是关于本体论讨论的先声。一些论者针对中国电影表现手法陈旧落后的状况,提出要实现语言现代化,由此在电影界展开广泛争论。这时所谓的“电影语言”只是指代电影创作技巧。根据传统电影观念,内容形式不可分离,电影语言现代化,避开了直接的政治内容,把艺术形式作为独立因素提出来。大部分讨论者认识到应适应时代要求,借鉴世界成功经验,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

(2)继之有关“丢掉戏剧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进一步接近厂电影本体论。传统电影观念中,电影与戏剧、文学密不可分。针对这一观念,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电影要发展,必须摆脱戏剧电影的观念。反对者认为,中国电影重视文学性和戏剧化是特点,而不是缺陷,戏剧化电影长盛不衰说明它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双方立论的出发点不是同一理论层次,前者属本体论,后者属创作论。张骏祥和郑雪来关于电影文学性的争论是其中的代表,争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电影性”。张骏祥主张,电影性仅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他把涉及思想性、形象刻画、戏剧冲突,以及节奏、气氛、风格、样式等一律归为电影文学范畴,需要在剧作阶段设计,而有待通过电影导演用电影表现手段来体现。这是一种狭义的电影性的观点。郑雪来主张,电影性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美学特征”,电影中的思想性、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不应属于文学,而应属于电影,是电影性的一部分。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把各种艺术元素机械地加以混合拼凑,而是通过电影本身的美学特性来表现。这是一种本体论的电影性观点。由于讨论基点的不统一,使得这一争论难以深入。

(3)在巴赞、克拉考尔等国外理论的译介传播中,国外学者在美学上对“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对立比较,启发了中国学者。他们借鉴巴赞、克拉考尔等人的电影理论,提出纪实美学,主张纪实是电影的本性。具体表现有:

①纪实美学被当作电影的本体论。试图从哲学角度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引述西方学者观点,认为电影的本性是通过影像和声音记录现实,使物质现实复原。纪实美学强调眼见为实的朴素观念,推崇现象即本质,隐含了对“电影影像未必反映社会本质真实,人们亲眼所见未必反映社会本质真实”的传统理论观念的否定。

②纪实美学在实践中常被当作一种极端写实的创作方法,针对“极左”政治路线和文艺路线长期影响下,一些电影作品情节、人物虚假,充斥空洞说教、粉饰现实的状况,纪实美学倡导用影像直接记录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他们推崇长镜头一一因为与蒙太奇相比,较少人为干预,因而更符合电影本性。

③在电影艺术表现层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手段和技巧,要求在电影创作和构思中重视用视听语言记录现实,强调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注重接近生活原貌。其实,真实只是相对的,任何影像都是人为加工的产物。纪实美学不可能涵盖众多理论层面,负载过多社会含义,把纪实美学与蒙太奇理论完全对立,是没有必要的。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对巴赞和纪实美学反思,人们开始更完整理性地看待电影的真实观念、巴赞理论和纪实美学。

8. 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3)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代表作品《八百壮士》等。

(4)40年代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代表作品由《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

(5)50-60年代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代表作品《桥》《白毛女》《中华女儿》《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6)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代表作品《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

(7)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代表作品由《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等。

9. 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

(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

“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而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二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