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量变与质变
【答案】(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a.b.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答案】①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
②个人价值的含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义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
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6. 必然王国
【答案】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 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二、简答题
7. 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后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
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又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8.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十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和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①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②服务的方式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控制作用,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于混乱。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和保证作用等。上层建筑通过这些方式组织社会生活,使整个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运转起来。
③服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