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27教育管理[专业硕士]之新编教育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条件及其预防机制(挫折后的表现)类型。管理者如何对待和帮助教师调整挫折情绪和行为?
【答案】(1)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条件
教师心理挫折通常在以下情沉中产生:
①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对社会的认识过分理想化时,一旦见到丑恶现象或不公平的现实,则容易感到失望。
②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
③当教师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期待之间互相矛盾和冲突时,可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④当教师产生土作中的失落感、疏远感时。如果教师对所在组织和人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不佳,或上作环境恶劣而个人无能为力时,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2)教师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型
面临挫折和冲突,有人可能面对现实,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有人可能产生一些摆脱挫折困扰的心理防卫,以消除和减轻焦虑状态。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合理化、改变目标、暂时转移注意中心、压抑、投射、文饰、逃避和自居。前三种反应属积极性的,而后边几种则表现消极,长期存在会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3)对待和帮助教师调整挫折情绪和行为的对策
管理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教职工消除遭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或不佳表现:
①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挫折及表现。管理者对受挫者的不佳表现要豁达大度,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创造解决问题的气氛,而决不能疏远或打击。
②创造条件让受挫者将情绪释放出来。可以通过私下交谈或开会,让他们诉说自己的不满,也可以暂时回避让其发泄。
③针对受挫原因,改善受挫者的处境,尽可能消除那些引起挫折和冲突的因素。
④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
2. 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
【答案】目标管理是管理方法之一,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1954年提出来的,指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如下:
(1)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
①企业的目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埋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的,由所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其管理活动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考评四个环节。
(2)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①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指导行动,以成果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意识,具有向量性、整体性、时效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②目标管理利用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自尊和上进的心理,强调下放权限和自我控制,重视对人的管理,认为目标要经过上下级充分的协商讨论,整体目标要经过讨论,取得下级的认同,部门和个人目标要由下级自己制定。要实现情、理、法和责、权、利在管理活动中的有机统一。
③目标管理主张目标成果的确立先于行动,以成果定措施,变“软”管理为看得见的“硬”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要求领导者做好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和调节平衡的工作。目标考评的实施则需要有目标考评标准和方法、目标考评制度、目标考评结果的处理办法等项内容予以保证。
3.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的环境中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宏观调控?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加强中央对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宏观调控:
(1)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抓好各种教育形式的协调,使教育事业从外部到内部都得到协调发展。
(2)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弹性小且不够稳定,使教育系统的发展缺乏一个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相应的稳定,往往造成大起大落的发展变化。
(3)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健全的教育法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对教育系统进行控制、约束的手段。应继续加强教育立法及教育法的实施工作,以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4)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使教育系统协调发展,使教育经费获得较好的效益。
(5)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职能等。
4. 概括论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
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 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专用建筑设备、教师专才专用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适当使用教育资源的结果。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规模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人际关系冷漠和行政僵化等各种不经济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所以教育规模扩大应以不损害教育功能为限制。
5. 简要回答编制教育计划的步骤。
【答案】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编制教育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教育发展计划是综合性的计划,它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统一。教育发展计划目标的多元性等因素,使教育发展计划的作业领域扩大并复杂化了。因此,提供正确的信息或完整的资料是制定计划的前提。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了解教育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实态及倾向,正确进行现状分析并预测将来,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与计划实施方案的拟定与选择提供依据。
(2)计划目标的设定
在收集与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要确定计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以价值观为前提的。价值前提一般不能通过经验、观察、实验直接验证,它属于政策性的规定。因此目标的设定特别是计划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上级有关政策、任务和要求来进行。但这并不等于说计划目标的确定可以完全不顾事实前提,相反合理可行的计划目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关事实情报的基础上。
(3)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
这一步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 二是满意方案的选择。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实质上就是研究在达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满意方案的选择,即在提出各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之后,在比较、评价这些不同方案中进行满意的选择。
(4)在实施中的调整
任何一个经过精心研究制定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总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改和补充,这是因为客观情况总在不断的变化。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及时了解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从组织措施上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计划和方案执行之前,就要提出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