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临川四梦

【答案】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 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这里女性是占主体地位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艳丽多姿; 后两个是政治问题,这里男子则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基点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还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了起来,尖锐深刻。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将“四梦”作比较,各有千秋,但当属《牡丹亭》在艺术上成就最高。

2.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3. 《修竹篇序》

【答案】《修竹篇序》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它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朗健的佳作,遂挥毫写下《修竹篇序》寄赠予东方虬,它是唐初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4.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古诗组诗名,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品》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

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5. 章回小说

【答案】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历史、兴废争战为主,开始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所以必须讲若干次,于是便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合流,再加上作家对民间作品的加工整理,就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书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6.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对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7.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二、简答题

8.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咏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 《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

①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而且,下本多属虚构,

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宫足成之”。

②而《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上、下本人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

③两剧相同处在于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但不同之处在于:

①《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 《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戏一线。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恰好相反。

②《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合两条线索的枢纽。但两者仍有区别,《长生殿》中的“钗盒”主要是李、杨爱情的象征和见证,而《桃花扇》中的那柄血染的“扇子”,不仅是侯、李坚贞爱情的象征,更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

③人物的设计安排上也各有差异。《长生殿》生、旦两人贯穿全剧,忠奸仅是穿插其中,因而人物关系较为单纯。而《桃花扇》贯穿全剧的人物除生、旦外,还有老赞礼、张瑶星等重要人物,因此,其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3)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结构布局艺术却有区别:

①从整体结构布局看,《长生殿》的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下本布局松缓失度。而《桃花扇》的上下本均布局严谨周密。

②都采取了悲喜剧交织,文武场错落的对比安排方法。但它们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卜却不同。在《长生殿》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多,而男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很少。《桃花扇》恰好相反,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少,而他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却很多。

③结局安排不同。《长生殿》是浪漫主义的月宫仙会,《桃花扇》是现实主义的遁入空门。

9. 王粲《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哪几种类型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析之。

【答案】《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的感情,倾吐了作者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一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具体而言,《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的以下几种的情感:

(1)思乡怀国之情

《登楼赋》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楼后所望见的胜景后,笔锋骤然一掉,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转折,转入第二段对思乡怀归的铺叙。王粲家族久居洛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