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0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时评热”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催生的?
【答案】(1)新闻本初意义上的回归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很看重,而对新闻的分析与评论较为忽视。但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需求的信息不仅是“量”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质”的诉求,特别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读者的阅读方式也由传统的“有序式阅读”向“跳跃式阅读”发展。
(2)满足公众话语权的必然产物
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让广大受众也介入“品头论足”的社会生活,给公众提供自由表达的话语平台,是当代媒体人的共同责任。
(3)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现实反映
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主要之策,是以“内容为王”,即在内容生产上下工夫,特别是在向受众提供对新闻的深入分析与权威评论卜下功夫。新闻时评,正是因为有卜述赖以生存的自由空间,才得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才催生了一个与社会生活同步发展的“时评复兴时代”。
2. 简述“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
【答案】“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如下:(1)社论经历过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个历程与整个新闻界的发展历史相关,表现为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变化,并最终体现为选题的新闻性。
(2)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长篇大套,从头说起,没有新闻因素,尤其是没有新闻事件性因素。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论说”时代。
这些论说性的文章,在中国近代变革思潮的背景中,起到推动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新闻评论的特点,也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与大众阅读。
(3)梁启超在1899年第26册的《清议报》上创设“国闻短评”,出现与我国早期报刊盛行的长篇“论说”截然不同的言论体裁。
1903年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在改版后的“批评门”中正式创设“时评”栏目。
梁启超1904年在国内主持创办了《时报》,在国内新闻界又扩大了这种文体的影响。以“时评”作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逐渐确立下来。
(4)时评产生之后,由于其就事论事的特征和短评特征,与当时的社论形式特征相距较大,因此别立一体,刊于社论之后。但时评这种后起的文体由于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逐渐浸入社论,那种“泛论原理原则”的政论性社论逐渐消退。
3. 为何要学一点形式逻辑?
【答案】初写评论往往不善于对论题进行具体分析和严密论证,没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因而在实践中常常犯有以下几种通病:
(1)满足于用几句结论性的语言,用抽象的原则道理去代替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论证,文章的观点不是建立在有充分根据的基础之上。
(2)以演绎法取代分析法,企求用革命导师的论述、知名人士的话或科学原理取代作者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论证,不经过或者很少经过向受众说理的过程。
(3)停留在赘述同类的故事来代替论证,或者是列出种种现象来取代分析,作出的结论不是使人感到缺少根据,就是觉得有些武断。
新闻评论论证过程,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上述三种通病的症结在于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过程,即缺乏形式逻辑。
所以,学习评论写作,应该学点形式逻辑,懂得概念、判断与推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一此常用的论证方式和逻辑推理形式,注意论证技法的运用,这样在分析说理时就会更加重视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会避免犯形式逻辑的错误。因此写作新闻评论,要学习形式逻辑这一门工具性的科学。
4. 怎样认识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答案】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元化,这不仅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参与认识,人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话语权。
(2)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体制转换的深化,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课题,不断衍生着许多人们以前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新事物、新思潮。无论是人们为之振奋、思考、争辩,抑或为之困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众关心的现实话题面前,每个人都期待理智的光芒,渴求思想的启迪。如今有海量的信息传播,人们一般己不缺少新闻,而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需借助于权威的分析与评论。正因如此,有一位新闻学者满怀激情地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已经进入评论与分析的黄金时代”; 更多的人说:“我们进入了‘思想’、‘观点’时代。”
(3)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这既拓展了信息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平台,也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整合新闻资源、做大做强自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5. 时评作者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i )时评作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学以立德。即通过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清醒、坚定、全面,在多样之中有判断,多变之中有定力。
②学以增智。即努力掌握经济、科技、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自己成为博学多才、视野开阔的多面手。
(2)坚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①写时评,要防止急功近利,一味炒作,刻意追求“第一时间”。
②“时评”在突出时效性的同时应服从于政治性,最重要的是要在讲究及时性的同时,注重讲究“时宜性”,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3)不断激发新闻时评的生机与活力
①时评紧跟重要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热门话题,褒扬正义、鞭挞丑恶、建言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一点贡献。
②个性是时评的魅力所在,独特的风格不舍是时评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6. 为什么“把道理磨碎了讲”才有说服力?
【答案】“把道理磨碎了讲”,是在对论题怎样进行析事明理时,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小的从属论点,一层一层地、一个一个地讲清楚,这样评论才有说服力。
(1)评论贵在说理。“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把事物、现象或概念加以“条分缕析”,剖析成若干组成部分,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理”。这就要求对所确定的论题进行系统周密的剖析,考虑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讲哪些方面的道理,如何加以说明。
(2)一篇评论的论题,总是作者对众多小的事实、观点,逐步加以分析,经过综合才形成的。因此要使受众接受这个论题,最好的办法是再现这个过程,先一层一层、一个一个地向受众说明这些小观点,把这些“小道理”讲清楚,然后顺着事理的逻辑加以综合,得出中心论点。这样,让受众和作者共同经历了析事明理的过程,论题就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3)“把道理磨碎了讲”是纵联系、横剖析的分析方法,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纵的方面把它分为几个阶段,从横的方面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角度,就容易分析的细致深透。如果孤立地就事论事,往往有失偏颇,以偏概全。
7. 政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有何区别?
【答案】(1)政论性按语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提纲掣领、简明扼要地把新闻报道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点出来,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受众理解报道和文章发表的意图,提高阅读效果。
②联系新闻报道或文章,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有关的最新指示精神,交代或重申有关问题的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