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9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内部复习题4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是指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有:
(1)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社会的启迪与警示意义上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对象,一般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事件要素。因此,其新闻价值不是“外现”的,难以“一目了然”,需要记者将其放在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中考察,才能发现其新闻价值之所在。
(2)采访的内容繁杂,时空跨度大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内容,既具有时间上的延缓性,又有着空间上的广延性,而且常常是一处多时,或者一时多处,或者是多处多时。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采访内容,精心选材,是非事件牲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
2. 对访问对象的心理控制手段有哪几种? 各有些什么作用?
【答案】在新闻访问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访问对象接受访问,而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来对对方的心理产生“感应”,达到影响、改变对方行为的目的。因此,访问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控制”,主要是心理控制。对访问对象的心理控制手段主要有:
(1)示范
新闻访问中的示范,即记者将对于对象的态度、行为要求,通过自身的态度、行为的适度表露,以影响对方作出同类反应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这是访问中创造融洽的互动气氛的好办法,也是记者控制对方行为的一种最自然、最有力的手段。
传播学研究表明,人际传播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传者要有开放的心胸,乐于做“自我表白”,并与对方同感受; 否则,对方是难以作出同类反应的。新闻访问中,记者一定要真诚待人,把采访对象当作“知心朋友”,乐意敞开心扉,“自我表白’,,说“真心话”,这样才能取得“以心换心”的效果,对象也才会“自我表白’夕,说出“掏心的话”。
(2)强化
新闻访问中的强化,即记者借助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来增强或者抑制、消除访问对象某种行为倾向的一种』自理控制手段。这也是访问中常用的沟通双方“心灵”进而获得理想的访问效果的有效手段。
社会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的一些信仰、态度和行为,常常为其所生活的相关团体所决定;
第 1 页,共 8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