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2.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 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3. 政治制度
【答案】政治制度包括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活动规则等,其中政府体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政治制度的设置和运转。政治制度的运转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命令的实施,另一方面又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以及其他政治规范(政治信仰、政治传统和政治道德等)的影响。
4. 政教分离
【答案】政教分离是指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它要求取消国教,所有的宗教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教会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但真正的政教分离只是法律上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宗教的痕迹,在宗教中一也可以看到政治的影子。
5. 政治学
【答案】政治学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
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力一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简答题
6. 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
【答案】恩格斯有一个著名论断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表明了二点: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小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可以承认国家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就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就可以把国家说成是居于两个对立的阶级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又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 这样,无论哪个阶级都不应损害它,更不要打碎它。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社会陷入了小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才需要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里所说的缓和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的缓和。秩序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被统治阶级破坏不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个别人和集团破坏也不行。要清楚地看出国家是代表谁的利益,是哪个阶级的国家。所以恩格斯说:“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因此,列宁在解释恩格斯上述那段话时反复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切国家产生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国家产生形式的多样性。
7. 简述我国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宗旨是通过利益表达的一系列活动来影响政策,从而维护并增进其追求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各政治社团、政党及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治社团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种:
(1)各政治社团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方面以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一方面又代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群众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这就使各政治社团得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合法的途
径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影响国家的立法和政策制定。
(2)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在我国,共青团书记一般都是同级党委的的征兵下委员,能列席各级政府、各级党委的重大会议。妇联、下会各级领导人也能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某些会议。通过这些会议,各政治社团在密切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的同时,一也积极反映本社团成员的呼声和要求,从而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定。
(3)参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等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 的工作与活动。如共青团参加人民武装部作,妇联参加民政部保护妇女权益的工作等。我国政治社团通过参加这些工作和活动也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4)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政治社团有权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使其切实执行有关本社团成员利益的政府法令。如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有监督行政机关切实执行有关职工利益的政府法令的权利和责任。据此,我国工会就可以动员和组织工人群众对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制度、工资分配、住房管理及市场物价等有关切身利益的政府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从而维护工人的具体利益。
(5)此外,我国共青团、工会、妇联等政治社团还经常与同级政府举行座谈会、联席会议,通报具体工作的清况,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会、妇联等政治社团反映的具体问题。
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实质上已不再是阶级问题,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认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所有形式的民族问题都己完全消失。由于种种原因,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剥削阶级民族观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无论大民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腐蚀剂。
①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一种民族傲慢和自大情结,它借助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以“优秀民族”自居,高高在上,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的疚苦漠不关心,轻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歧视少数民族。
②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民族孤立和排外情绪。它不适当地强调本民族的局部利益,过分夸大民族特征,并以此为借口,在本民族的狭隘范围内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盲目排外,不思进取。
(2)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落实在国际民族问题上,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无产阶级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他们既反对外国侵略者压迫本国人民,也反对本国剥削阶级侵略、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他们珍爱祖国的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