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715中外音乐史一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咏叹调
【答案】歌唱性很强、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作。17世纪以后,咏叹调专指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咏叹调受到极大的欢迎,以至于18世纪初,咏叹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逐渐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2. 伪音
【答案】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 —b 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 唱成,把f 唱成,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musica ficta)。“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3. 潘德列茨基
【答案】波兰作曲家,1959年因获青年作曲比赛一等奖而出名,成为二战之后波兰最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对音色运用有丰富的想象力,最早尝试在音乐中加入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非乐音,《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以出色使用音块手法而著称,其他代表作还有《路加受难曲》、《晨祷》等。
4. 《四季》
【答案】维瓦尔第所作的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由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12个乐章构
,1725年出版干阿姆斯特丹。音乐描绘生动、小提琴演成,辑人《和谐与创意的尝试协奏曲集》
奏技艺高超,作曲家还在每一个乐章前附有短诗,说明该乐章描绘的景象,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之一。
5. 三重奏鸣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室内器乐音乐最主要的体裁之一,由四件乐器构成三个声部,常用两把小提琴构成旋律的两个不同声部,两件通奏低音乐器演奏同一声部。科雷利对三重奏鸣曲形式的确立和发展起了决定作用
6. 古诺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创作集中在歌剧和宗教音乐领域,代表作有歌剧《浮士
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还作有弥撒曲、清唱剧和安魂曲。
7. 五人团
【答案】1860年前后形成的俄罗斯作曲家群体,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五人。他们高举格林卡旗帜,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和历史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写作富于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8. 坎佐纳
【答案】坎佐纳(canzona )在16世纪20年代产生,稍晚于利切卡尔。受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重奏形式的坎佐纳逐渐形成。在发展中坎佐纳形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保持尚松风格的四声部类型; 第二类是带有利切卡尔特点的类型; 第三类是在结构上更为自由,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运用重复和再现原则的类型。
二、简答题
9. 简述肖邦和他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总结肖邦其人,可以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从三方面来概括:
①作为一个波兰人,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虽身处异乡巴黎,却始终心系祖国; 他的音乐蕴含着波兰民族精神,积极地向世人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正因为如此,舒曼曾说到,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②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吸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赋予了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洛乃兹、圆舞曲、叙事曲和谐谑曲等体裁新的意义,拓宽了它们的表现力。
③作为一个作曲家,在众多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位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
27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19首波洛乃兹, 4首叙事曲、在这狭窄的创作空间里,写了21首夜曲、
4首谐谑曲、3首奏鸣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58首玛祖卡、2首幻想曲和2首协奏曲等,把钢琴音乐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2)代表作品:
b b #b 《E 大调夜曲》《E 大调华丽大圆舞曲》《c 小调圆舞曲》《C 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G
b 大调练习曲》《黑键练习曲》《D 人调前奏曲》《A 大调波洛乃兹》《g 小调叙事曲》《第一谐谑曲》
《f 小调协奏曲》等。
(3)艺术成就:
①他的钢琴叙事曲和谐谑曲是形式庞大,内容深刻的作品,充分地挖掘了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钢琴的表现范围。
②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波洛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强烈地反映了
波兰民族精神,保持波兰音乐的节奏型和调性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他是将东欧音乐元素最早融人西欧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对后来民族乐派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③创作了最具浪漫气质的夜曲和圆舞曲,在夜曲中出神入化地表达特有的内涵,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和精致; 赋予了圆舞曲温柔抒情的性质,超越了原有伴舞的实用性,使之艺术化、高雅化。
④他的练习曲和前奏曲在保持原有体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在练习曲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训练价值又注入了艺术形象和情感意义,使它成为一种音乐会练习曲,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能在这个领域取代肖邦的地位,他的练习曲成为检验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 他的前奏曲是独立的作品,不再依附于其他作品之前,且风格各异,就像作曲家的一幅幅生活素描。
⑤他的钢琴音乐摆脱了交响乐和歌曲体裁的写法,旋律气息宽广,和声不拘泥于传统原则,注重色彩效果,调性明暗对比鲜明,结构自由多变,突出节奏个性,既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又用“自由节奏”(tempo rabato——右手的演奏在左手演奏的节奏型内)作句法的松紧处理。
10.格里高利圣咏中的教会调式是怎样构成的,其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照圣咏的结束音(d 、e 、f 、g )、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根据这些因素排列出四种调式音阶,以此作为正调式; 同时,以每个正调式结束音的下方四度音作为副调的始音。这样,在11世纪就基本确定了教会调式的八种形态:
第一正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第一副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第二正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第二副调式:si do re mi fa sol la si
第三正调式:fa sol la si do re mi fa第三副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第四正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第四副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1547年,音乐理论家亨利·罗利斯(Heirnich Loris 别名Glareanus , 1488~1563)又提出了“爱奥尼亚”(aeolian )和“伊奥尼亚”(ionian )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副调式,与前面八个调式合为十二个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了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
第五正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第五副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第六正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第六副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11.何谓威尼斯乐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1)含义: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在15世纪后半叶,由佛兰德斯乐派音乐家维拉尔特(A.Willaerte ,约1485~1562创立,16世纪下半叶,该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加布里埃利(G.Gabrieli ,约1557~1612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乐派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圣马可大教堂空间庞大,有对应的两架管风琴,两侧各有一支合唱队,常以八至十二或更多声部的形式随两架管风琴齐鸣,形成了气势宏伟、呼应交替的双重合唱的复调圣歌。它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复调音乐,其辉煌的效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这种风格最终传入德国,成为巴罗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先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