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807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集中填答法
【答案】集中填答法的具体做法是:先通过某种形式将被调查者集中起来,每人发一份问卷; 接着由研究者统一讲解调查的主要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事项; 然后请被调查者当场填答问卷; 填答完毕后再统一将问卷收回。收回问卷的方式可以采用投入问卷回收箱的办法,以消除集中填答法所带来的某些心理顾虑。
集中填答法的优点如下:
(1)比个别发送法更为节省调查时间、人力和费用;
(2)比邮寄填答法更能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集中填答法的局限如下:
(1)许多调查研究的样本根本不可能集中,而一旦被调查者不能集中,这种方法的优点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2)将众多的被调查者集中在一起,有时会形成某种不利于个人表达特定看法的“团体压力”或“相互作用”。
2. 开放式编码
【答案】开放式编码其具体做法是:①研究者先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成不同的类别; ②研究者慢慢地阅读实地记录,寻找评论的项目、关键的事件或主题,然后标上记号; ③研究者在记录卡片的边缘写一个初步的概念或标签,并用红笔或其他方式作出明显的标记。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创造新的主题,也可以在后来的分析中改变原来的编码。
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排除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材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属性分类。
3.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中观理论,是指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属于中层理论。
4. 分析单位
【答案】分析单位,是指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换句话说,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分析单位的选择和确定,是研究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单
位有五种主要的类型,这就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5. 文献研究
【答案】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画面、声音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文献研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其中社会研究者最常用的有:
(1)内容分析;
(2)二次分析;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6. 抽样误差
【答案】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时事先进行控制的。
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降低了总体分布的方差,从而降低了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可以提高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精确度。
二、论述题
7. 有人分别对一个正式组织、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私人背景开展实地研究,却采用了同一种获准进入的方式。
请对这样的研究方法进行评析。
【答案】(1)获准进入在实地研究中具有其真正的含义,它是实地研究中非常重要同时也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并不是保证能获准进入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种必要条件。研究者要能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还常常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这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就生活在研究对象所生活的社区,或者就
,同时又认识研工作在研究对象所工作的单位,他们既认识研究者(是研究者的朋友、亲戚更好)
究者所希望研究的那些研究对象。总之,他们能够十分便利地将研究者“带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中。
(2)所以在不同的场合中应该采取不同的获取进去的方式。
①一个正式组织,必须要有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
②一个公共场合,最好要有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必要时,应该还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
③一个私人背景的实地研究,需要有‘熟人’身份,以及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
帮助。
8. 如何理解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和“阐释”?
【答案】(1)解释,又称让释,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技术。它被描述作为诊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就是解答困惑、释疑。自然科学对(2)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所谓“解释”
现象的解释方式通常是客观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现象运动或变化的影响因素,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3)对于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外部观察来客观分析与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通过对行为者或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前者称为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后者称为人文学科的主观理解。
(4)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动机、感情等内在因素。韦伯根据社会现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投入理解的方法,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5)人的特殊性会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会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研究的程序。也就是说,在对客观变量进行因果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主观变量,以便做出更确切的说明,而这些主观变量的提出和观测要依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
(6)社会研究的解释方式并不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定性研究方面,其“解释”的方式相当凌乱,且缺乏逻辑统一性。只是在统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才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解释方式。
(7)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②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③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8)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但一项研究也可同时包含多种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现象然后进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释。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