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用U型管压差计测量一段水流管压力差,已知压差计读数为10cm,则压力差为()。指示液密度为13600kg/m3 10.3kpa。 20.3kpa。 15.3kpa。 12.3kpa。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