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74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含外交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航海条例》
【答案】《航海条例》是指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2. “第四点计划”
【答案】“第四点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来的美国外交力一面的四点行动计划,包括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前三点内容都是美国在战后己经或正在推行的霸权措施,但他着重阐述了第四点,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称为“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私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3. 英布战争
【答案】英布战争是指1899~1902年爆发的英国与布尔人之间为争夺南非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初期,布尔人作战非常顺利,取得一系列的胜利。1900年上半年,英国加强攻势,先后攻占了两个共和国的首都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但布尔人继续坚持游击作战。1902年春,布尔人战败议和,5月31日签订《费雷尼欣条约》,至此,历时3年之久、英国动用40多万军队、耗资
2.5亿英镑的英布战争结束。根据条约,英国确立了在南非的最高统治权; 德兰士瓦、奥兰治两个布尔共和国丧失了独立,承认臣属于大不列颠王国,但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英国还向布尔人保证维持其剥削非洲人地位。1910年5月,英国将德兰士瓦、奥兰治、纳塔尔和开普敦合并组成南非联
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英布战争一度使英国精疲力竭,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事务无暇多顾。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几乎整个欧洲都在谴责英国在战争中的表现,英国陷入了严重的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英国为了摆脱这一窘境,开始调整它奉行己久的“光辉孤立”对外政策,转而走上结盟的道路。
4. 安政五国条约
【答案】安政五国条约是指对1858年(日本安政5年),荷兰、俄国、英国、法国分别同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的统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力图把日本纳入资本主义市场。19世纪50年代欧洲列强开始迫使日本签订一系列条约以谋取在日本的特权,打开日本的大门。该条约使日本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这也使日本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大大加深了。在内外危机日益加深之际,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摆脱危机的明治维新,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5. 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
【答案】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又称《新美日安全条约》,是指于1960年1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署的新安保条约。1951年9月8日,美国和日本在旧金山签订了《美日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军长期驻留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积极要求修改这一条约,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美国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步调整对日本政策,企图通过修改条约缓和美日矛盾,推动美日军事合作。1958年9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同意就修改《美日安全条约》进行谈判。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在日本岸信介政府方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新美日安全条约》从而取代了旧的《美日安全条约》。新约包括序言和10项条款,规定:①两国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②日本要继续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同意驻军; ③两国在军事上“采取共同行动”,对付“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的任何一方发动的武装进攻”。为了采取共同行动,应任何一方的请求,双方还将就条约的执行问题随时进行磋商。新约中删除了旧约中美军可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增加了“经济合作”条款。《新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在依附于美国的前提下,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美国结成了新的军事同盟关系,两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1969年美日两国同意新约期满后自动无限演唱。新约也适用于1972年5月美国归还给日本的冲绳地区。
6. 《大西洋宪章》
【答案】《大西洋宪章》是指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②“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 ③“保证一切国家在平
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 ④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 ⑤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大西洋宪章》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在政治上己经成熟。
7.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答案】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8.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答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于1954年9月6日,组织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议,并于8日缔结了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即《东南亚条约》。该条约全称《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义称《马尼拉条约》。条约由序言、11条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该组织实质是美国干涉东南亚各国内政,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妄图在太平洋称霸的工具。条约规定,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当任何成员国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须立即磋商”,以采取共同对策。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其“保护地区”。美国在另附的《谅解》中还声明,该组织“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组织成立以来,遭到亚洲和许多国家人民的反对,其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1962年7月,扩大的日内瓦会议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不承认它对老挝的所谓保护; 1967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其部长理事会,并从1974年起停止提供经费; 1972年11月8日巴基斯坦退出。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年会该组织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它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二、简答题
9. 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答案】(1)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经济领域危机四伏。由于长期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东欧国家的经济持续滑坡。即使像波兰和匈牙利这样实行了经济改革的国家,也没能挽回局面。
②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威信急剧下降。长期以来党内滋生了官僚主义,许多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使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而且,他们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苏联的一些方针政策,不但没能使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反而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逆反心理和激进的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