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884国际关系综合之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克什米尔问题
【答案】克什米尔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的领土之争。1946年,即印巴分治的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土邦出售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英国在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自由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或保持原来的地位。1947年,穆斯林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宣布进行法对印度教王公的圣战,克什米尔土王逃到印度,获得印度的军事支援,印度出动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94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分了停火线,印占领2/3的地区和3/4的人口。1953年印巴发表联合公报,赞成克什米尔人民投票解决争端,但1954年印度借口巴基斯坦参加美国在东南亚组建的军事同. ,改变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
2. 三十年战争
【答案】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目的“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一法国阶段。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各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印度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之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亚非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事实进行挑拨作了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之后亚非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对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获得了良好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4.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5.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6. 《第二次巴黎和约》
【答案】《第二次巴黎和约》是指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拿破仑建立的“百日王朝”使战胜国发现法国是不思悔改的,于是在1815年11月20日与法国签订的新条约。《第二次巴黎和约》中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割让了法国的一部分领土,使法国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 拆除了瑞士和法国边境上的工事; 15万反法同盟军占领法国3~5年,军费由法国负担; 法国向同盟国赔款7亿法郎; 归还拿破仑在各国掠夺的艺术品。这些条件,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7. 国际联盟
【答案】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
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8. 第二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美英法三国认为苏联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做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9.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10.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