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F00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3. 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 :V o

4.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5. 物质与意识

【答案】(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6.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答案】(1)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同自然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活动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人要生存,就必须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自然并不能以其自在形态满足人的需要。正是人类对满足需要的追求,以及自然对人需要的否定关系所形成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运动和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这三个历史形态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生产力形态演变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只有摆脱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里的关键就是创造和改进工具。生产力的历史演变过程,就表现为在物质生产中不断由人的体外器官代替体内器官的劳动功能的过程。

(3)生产力发展中“手工劳动一大机器生产一自动化生产”这一历史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某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借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力量,使其中某种形态的转变时间缩短,但是,人们不可能凭借主观愿望跳过其中任何发展阶段,也不可能随意颠倒它们的演化顺序。由于物质生产的本性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所决定,物质生产所具有的管理控制、动力、操作这三种功能之间的历史联系必然是:只有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了人的操作工具的功能,才有必要和可能使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动力功能; 而在这两种功能全部用自然力代替之后,才能提出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管理控制功能的要求。

8. 简述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答案】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2)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3)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无产阶级领袖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9. 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是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