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二)15 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三)27 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四)39 2017年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831心理学[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五)52
一、名词解释
1. 心境
【答案】心境(mood )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一般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小时,但一种心境可以持续多个小时,甚至很多天。在这段时间里,这种愉快、喜悦的心情仍影响着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在他看来,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心境不同于其他情绪状态的显著特点是: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事物。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的心境跟生物节律有着密切关系,心境还表现出周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 心理发展
【答案】心理发展是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指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在心理科学中,心理发展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两个方面认识的。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也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3. 前摄抑制
【答案】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的现象。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四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分析对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对第一个字表(即首先识记的)遗忘最少,第二个字表次之,第三个字表又次之,对第四个字表遗忘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4. 概念
【答案】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花、草、树木、国家、人民等都是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5. 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
【答案】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指耶克斯和多德逊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换言之,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发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倒U 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工作或学习积极性,而过强的动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因而引起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降低。
6. 语言理解
【答案】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知觉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7.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答案】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信号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
,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学物质)
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8.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9. 深度知觉
【答案】深度知觉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分别是: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等。其中,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
看到单一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10.人格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人在各种环境、不同的时期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格又是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二、简答题
11.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答案】(1)过滤器模型
①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的注意模型。
②主要观点:
a. 它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b.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c.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下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③例子
布罗德本特的双耳分听实验,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对实验结果的证明,每只耳朵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在以耳朵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只需转换通道一次,因而再现效果较佳。以项目出现顺序再现时,被试至少需要在双耳之间作二次转换,而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而再现效果较差。
(2)衰减模型
①提出者: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②主要观点:
a. 他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所有的信息被允许通过,只不过被注意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级加工,未被注意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b. 在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1}7限。受到注意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没有受到衰减,保持原来的强度,可以顺利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未被注意的信号由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减弱,一般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不能得到识别,但是对接受信息的人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