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719中国通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王八司马
【答案】二王八司马是唐永贞革新中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伍、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为“永贞革新”。
2.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致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始终,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也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3.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4. 红山文化
【答案】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西辽河流域,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5. 王莽改制
【答案】王莽改制是指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其主要内容是:王田、奴婢政策、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更易名号等。由于政策多处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导致新朝的灭亡。
6.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7. 郑州商城
【答案】郑州商城是指商代中期都城遗址。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7公里。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5米左右。在城门东北部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有数十座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最珍贵者如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玉器,反映了制玉工艺相当高的水平。在宫殿区附近,还发现了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在城外有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其中手工作坊包括铸铜、制陶、制骨等。这座城邑始建于商代早期,沿用时间较长,应是商王国的首都或别都。
8. 刘晏理财
【答案】刘晏理财是指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上元元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它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财以爱民为先”,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 ②整顿槽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
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 ③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其虽然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论述题
9. 试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建立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史实,略述其历史地位或意义。
【答案】(1)九品中正制
曹王在代汉称帝前,接受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办法是:司徒选择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德才定出“品”和“状”。定品虽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依据家世官位的资历,所谓“计资定品”,品分为九等,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的初期,还比较重视才德,选官的权力也掌握中央政府手中,后来选官用人全凭门第的高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科举制度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己无法继续下去。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
a. 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 唐朝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完善。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②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b.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
c.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科举取十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0.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
【答案】(1)侨郡
侨置郡县是东晋南朝为南渡的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即为“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