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711专业综合一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对法官的监督和对法官独立的保障?
【答案】(1)对法官的监督在坚持司法独立,使裁判免于他人压力,保持自由状态的前提下,应引入适当的民主监督机制。各国宪法上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对司法的民主监督方式:
①法官弹勃制度。法官如严重违反职务上义务或有损害法官威望之不良行为,有负人民的信赖,则以人民的意志予以罢免。但是,法官的判决不妥,是不能成为被罢免的理由的。
②国民审查制度。
③审判公开、旁听自由制度。为了将审判过程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成为密室审判,审判原则上应当公开进行,允许公众旁听。
④舆论监督。对法院的诉讼、判决进行日诛笔伐式的批判,既属宪法所保障的表达自由,也是对司法的民主监督。
⑤公民参与司法。
(2)对法官独立的保障
依法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法院的审判活动。
①就法院系统外部而言,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不得干涉法院的审判工作。
②就法院系统内部而言,法院行使审判权独立于上级法院。
③就本法院内部而言,法院行使审判权要尊重案件承审法官个人的独立判断。
(3)对法官的监督与对法官独立的保障之问的关系
①在坚持司法独立、使裁判免于他人压力,保持自由状态的前提下,应引入适当的民主监督机制。 ②对法官独立的保障,更能贯彻责任追究等制度,更有利于对法官的监督。
2. 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间关系形态如何?
【答案】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在宪法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总结如下:
(1)政党制度是设计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因素
(2)选举的形式和配合
(3)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具体情况如下:
①实行总统制或半总统制容易诱发两党政治。
②比例代表制容易产生多党制。
③从宪政体制运行来说,总统制应搭配单一选区多数决选制,以健全两党制; 而内阁制则应搭配相当程度的比例代表制而允许多党制的存在。
3. 按劳分配以外的合法的分配方式。
【答案】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我国在社会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指对于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在扣除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部分和公共消费的部分之后,作为个人消费品,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只是占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之外的合法的分配方式
由十在公有制之外还有其他经济形式,因而也必然相应地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为以下儿种:
①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由此而会出现凭债权取得的利息;
②随股份经济的产生,股份分红相应出现;
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括部分风险补偿;
④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等。
总之,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 你认为应如何协调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宪法规范的适应性?
【答案】(1)宪法规范作为构成宪法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长期稳定,不得轻易变动。宪法规范稳定性的意义主要在于:
①宪法规范构成一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础,其稳定性程度直接关系法制统一的基础。
②宪法规范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宪法秩序的稳定。宪法秩序是整个法律秩序的基础,稳定的宪法规范为宪法秩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③宪法规范的稳定是树立全社会宪法信仰的基本条件。
(2)宪法规范本身的内容要合理,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
(3)在宪政运作中,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性的,当客观现实情况发生变化,特别是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有必要调整原有的宪法规范,赋予其新的内容,以保持规范与现实之间的协调。就宪法实践的具体过程而言,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价值是并重的。稳定性价值不能制约适应性价值,适应性价值也不能损害稳定性价值。在社会变革时期,当规范与现实相互矛盾的时候,更要注意两者的平衡。总之,在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
系中,一方面需要维护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宪法规范本身的现实适应性。
(4)宪法规范变动是宪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构成宪法运行的实体性内容。宪法规范的变动基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出现,是宪法与社会保持协调的必要形式。但宪法变动并不是无限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界限,特别要符合宪法本身的程序要求。为了有效地保障宪法实施,一方面需要通过宪法规范的变动,形成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宪法规范运行过程进行必要的限制,以保障宪法规范变动的合理性与程序性。
5. 公民基本权利是否存在界限? 这些界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山不是绝对的,除最终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文化发展外,其限制还有:
(1)不得妨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国家对于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能在保护全体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必要范围内以法律设立限制。
(2)不违反国家承认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目的。享受权利和自由的个人,如果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违反了上述目的,自然被认为是滥用权利和自由。
6. 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程序。
【答案】我国宪法确立的违宪审查制度实际上是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监督宪法实施; 全国人大之下各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在我国,违宪审查的主要任务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立法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程序:
(1)规范性文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期限和程序。《立法法》第89条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30日内由以下机关报全国人大常委会:①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由制定机关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③较大的市的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④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⑤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制定的法规,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2)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的启动程序。《立法法》第90条根据主体的不同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的启动程序作了两个方面的规定:①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如果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②上述国家机关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如果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需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上述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央国家机关(除国家主席外)和省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求,即启动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