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4马克思主义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2.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3. 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4. 认识

【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5. 交往关系

【答案】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

(1)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

各个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是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精神的社会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交往各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切断的,因此,各种社会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错的。

(2)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

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关系客观化的过程。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社会必须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保障物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具备稳定的结构。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

总之,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产物。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6.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答案】补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7. 人的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 政体

【答案】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简答题

9.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小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说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产力在事实上得到发展,还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否则生产力还是小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与阻碍的程度,依据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例如,一种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

虽然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它能够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调整,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力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

10.世界观与人生观

【答案】(1)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2)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关系

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4)评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争取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1)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量史料确凿地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