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学位]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査德•罗杰斯

【答案】理查德•罗杰斯是英国著名建筑师,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伦敦接受建筑的专业教育之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罗杰斯夫妇与福斯特夫妇的“四人小组”时期,罗杰斯的建筑已经显现出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建筑形式的设计特点。1970年,罗杰斯与皮阿诺联合设计的蓬皮杜中心世界闻名,他本人也于1977年开办事务所,成为独立建筑设计师,并于第二年设计了与蓬皮杜相同风格的劳埃德大厦,是高科技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师之一。

2. 新建筑五点

【答案】新建筑五点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6年提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独立基础的柱子架空底层;②平屋顶花园;③自由平面,墙无需支撑上层楼板;④横向的长窗于两柱之间展开;⑤自由立面,可以独立于主结构。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完全异趣于传统建筑的住宅建筑,如萨伏伊别墅。

3. 骑术学院

【答案】骑术学院是一座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该建筑由钢铁作为拱肋,并在两边砌实墙加固,有着宽敞的内部空间。由于钢铁材料的使用,整个屋顶的拱肋结构变得很轻,不再需要很厚的实墙,而且还可以开设高侧窗,并铺设大面积玻璃屋顶,以利于采光和通风。古典的拱券、屋顶结构、扶壁等都被赋予新的形式,组合成了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形式。

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答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一位美国本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仅建成的就有约400处。赖特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住宅建筑,而且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明显。赖特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在他的第一本建筑理论著作《机器的工艺美术运动》提出了“有机建筑理论”。赖特的代表作品有“草原式住宅”,东京帝国大厦、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等。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帝国风格?帝国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哪些?

【答案】(1)帝国风格的含义

帝国风格追求建筑的纪念性,照搬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原貌,形体高大、风格雄伟。为了追求雄伟的纪念性,它们体积高大,外形简单,一个巨柱式贯串上下,没有基座层,所以尺度很大。因而柱间距相对显得很狭小,使人感到压抑。它们的外墙通常很少线脚,很少曲线的细节,大面积的墙,砖的、粗石的、拉毛的、抹灰的,没有装饰、没有门窗、没有分划、甚至没有砌缝,只偶尔有几个壁龛盛着古气盎然的雕像,所以十分矜夸僵冷,由此生出肃杀之气。

(2)帝国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

帝国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军功殿、雄狮凯旋门、巴黎市中心。

6. 阿尔托的主要建筑思想是哪些?他的主要作品为哪几个?

【答案】阿尔托是芬兰建筑师,是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1)阿尔托的主要建筑思想

①有机功能主义,有机形态与功能主义相结合;

②采用地方的自然材料使现代建筑具有亲和感;

③阿尔托主义,复杂的木结构、高度统一的风格、鲜明的个人和地区特征;

④人文风格,有机形态和自然材料真实而且感人;

⑤信息理论,设计具有信号特征、具有潜在的选择性;

⑥表现理论,具有人情味的现代主义特征、有个人和功能的表现。

(2)阿尔托的主要作品

维堡市立图书馆,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芬兰萨依诺萨罗市政府中心,麻省里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芬兰穆拉错罗住宅,赫尔辛基文化中心,纽约世博会芬兰馆。

三、绘图题

7.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外观图和鸟瞰图

【答案】

图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外观图

图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鸟瞰图

四、论述题

8. 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

【答案】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由于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主力,故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倾向最先在美国得到开花与结果。

①特点

a.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b. 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化。

②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由英国一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该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粗野主义在战后的公共建筑中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①特点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