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5岁,因贫血、发热、左上肢骨痛,活动后加剧入院。查体发现贫血貌,胸骨压痛不明显,左上肢按压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出血点。实验室检查:WBC3.8×109/L,Hb89g/L,尿蛋白(+),血沉105mm/h(魏氏法)。X线检查发现头盖骨等处有“溶骨性”病变。骨髓涂片检查的临床应用包括(提示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但在其他疾病情况下也具有一定意义)() A.疑有恶性肿瘤骨髓浸润。 疑有急、慢性白血病。 评价急、慢性白血病治疗效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非霍奇金淋巴瘤。 多毛细胞白血病诊断和随诊、多发性骨髓瘤。
男孩,8岁,高热10小时,伴有头痛,呕吐,球结膜充血,全身散在瘀点,颈软,血压9.3/5.3kPa,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5×109/L,蛋白微量,糖2.3~2.8mmol/L。此时治疗的首选() A.用20%的甘露醇。 静脉应用肝素。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用5%的碳酸氢钠。 山莨菪碱静脉注射。
男孩,8岁,高热10小时,伴有头痛,呕吐,球结膜充血,全身散在瘀点,颈软,血压9.3/5.3kPa,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5×109/L,蛋白微量,糖2.3~2.8mmol/L。根据上述情况,最大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败血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关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排泄功能的改变,叙述错误的是() 药物的吸收、排泄功能明显低于青壮年。 肌肉松弛药用量可减少。 脂溶性麻醉药易在体内蓄积。 静脉注射药物在血中的最初药物浓度比预想低。 蛋白结合力降低,可改变呋塞米等药物短期使用的游离药物浓度。
男孩,8岁,高热10小时,伴有头痛,呕吐,球结膜充血,全身散在瘀点,颈软,血压9.3/5.3kPa,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5×109/L,蛋白微量,糖2.3~2.8mmol/L。下列哪项有助于快速诊断() A.血培养。 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皮肤瘀点涂片找菌。 反向间接血凝法测抗原。 以上均不是。
患者女性,32岁,胸闷、头昏症状。心电图如图5-18所示,应诊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