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7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增长

【答案】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若用Y t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Y 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一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若用y t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 自动稳定器

【答案】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 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3. 名义GDP 和实际GDP

【答案】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 一般和实际GDP 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实际GDP=名义GDP ÷

GDP 折算指数。

4. 总投资和净投资

【答案】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净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5. 理性预期

【答案】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2)为了作出正确的顶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

,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自然率假说)

二、计算题

6. 设.A 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

个人租金收入31.8

折旧287.3

雇员报酬1596.3

个人消费支出1672.8

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212.3

企业转移支付10.5

国内私人总投资额395.3

产品和劳务出口339.8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534.7

产品和劳务进口316.5

净利息179.8

财产所有者的收入130.6

公司利润182.7

统计误差-0.7

(1)用支出法计算GNP 、NNP 、NI 。

(2)用收入法计算NI 、GNP 、NNP 。

【答案】(1)按支出法计算:

GN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一进口)

=1672.8+395.3+534.7+(339.8一316.5)

=2626.1(亿美元);

NNP=GNP-折旧=2626.1-287.3=338.8(亿美元);

NI=NNP-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企业转移支付-统计误差

=2338.8-212.3-10.5+0.7

=2116.7(亿美元)。

(2)按收入法计算:

由GNP=个人租金收入+折旧+雇员报酬+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企业转移支付+净利息+财产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润+统计误差,故有:

GNP=31.8+1596.3+212.3+10.5+179.8+130.6+182.7-0.7=2630.6(亿美元);

NNP=个人租金收入+雇员报酬+净利息+财产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润+统计误差,即:

NNP=31.8+287.3+1596.3+212.3+10.5+179.8+130.6+182.7-0.7=2343.3(亿美元);

NI=个人租金收入+雇员报酬+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企业转移支付+净利息+财产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润+统计误差=31.8+287.3+1596.3+179.8+130.6+182.7-0.7=2120.5(亿美元)。

7. 假设甲、乙两个消费者按照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来进行消费决策。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为0,第二期收入为2100元,储蓄或者借贷的利率均为r 。

(1)如果两人在每一期都消费1000元,利率为多少?

(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 利率上升后,

(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 利率卜升后,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答案】(1)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为:,其中c 1, c 2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消费;y 1、y 2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收入。将c 1=2000, c 2=2000, y 1=1000和y 2=3100代入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方程式解得:利率r=10%。

(2)如果利率上升,甲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以增加储蓄,增加第二期的消费,从而在利率上升后其消费状况变好。分析如下:利率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两期收入的组合(Y 1, Y 2)点顺时针旋转,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如图所示,随着利率的上升,预算约束线由AB 顺时针旋转为A'B' , 最优消费组合由E 0移动到E 1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以判断出该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变好,因为利率上升以后该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I 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