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 纵向研究

【答案】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依据的研究方法。它与“横断法”相对。纵向追踪的时间可持续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时间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团体进行反复观察或测查。观察或测查间隔时间的长短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被试特点而定,一般随被试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大间隔时间。纵向研究的优点是符合个体行为发展的本义,由同一对象所得资料,便于解释发展过程中行为改变的因果关系,也能较系统地掌握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其缺点是费时费力,难以进行大量研究,且不易查明或控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当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时,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

3.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4. Learning disability

,是指无显【答案】Learning disability 中文翻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亦称“学习无能”

著智力缺陷的学龄期儿童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致使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综合征。学习困难的基本症状有:①实际行为与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的学习成绩远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达到的成绩;②有一些特殊的行为障碍;③缺陷集中在包含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方面,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听讲、推理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④并非由听力、视力或普通

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或情绪问题、缺乏学习机会引起。

二、简答题

5.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6. 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答案】(1)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由直接记忆与工作记忆两部分组成。

(2)主要特点

①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②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声音相似的字

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因此,认为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波斯纳的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的经典反应时实验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在最初以视觉编码,之后转入听觉编码。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代码。

③容量十分有限。信息容量为7±2组块。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由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信息单位。

7. 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8. 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案】(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2)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4)梦的解释: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

利用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