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牧童短笛

【答案】《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一首钢琴曲,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只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2. 刘雪庵

【答案】刘雪庵是作曲家。他的旱期作品主要为抒情乐曲,其中《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枫桥夜泊》等乐曲典雅高洁,温柔敦厚,艺术韵味浓郁; 另一类抒情乐曲则借鉴占乐府的通俗易懂,如《早行乐》、《采莲谣》等婉转动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九·一八”事变后其创作风格转变为铁与血的呐喊,代表作有抗战歌曲《长城谣》、《离家》、《上前线》:独唱歌曲《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钢琴曲《中国组曲》等。

3.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答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前身是北京大学音乐团,该会正式建立于1919年1月,由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任会长,由萧友梅等知名音乐家进行指导,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最主要是北大学生,内分丝竹、昆曲、古琴、钢琴、提琴、歌唱等组。贯彻中西兼顾的方针多次公开演出,为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同登一台表演开了风气之先。还出版了十五期音乐期刊《音乐杂志》。

4. 吕骥

【答案】吕骥是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职于鲁迅艺术学院。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5. 《台湾舞曲》

【答案】《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在日本创作的一首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作曲技术及配器手法受到20世纪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风韵,并且借鉴了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处理民族音乐素材的新观念。旋律风格以表现台湾民间音乐韵味为主,也

部分地具有日本音乐的调式特征。作品充满幻想性,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缅怀。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乐曲主体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

6. 国乐改进社

【答案】国乐改进社是1927年由刘天华、郑颖荪等35人发起成立于北京的民族音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宗旨,提出了“借助西乐研究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目标。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该社举办过多次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专场演出,出版了10期《音乐杂志》,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1932年刘天华去世后停止活动。

二、简答题

7. 简述任光的音乐创作。

【答案】任光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电影音乐,《渔光曲》最著名。《采莲歌》是他带有民歌特点的歌曲。抗日歌曲《大地行军曲》《王老五》《打到老家去》等,这些歌曲的创作风格都力求群众化,与革命斗争结合。另外民乐合奏《彩云追月》也是他的代表作。

8. 《一泉映月》采用了什么曲式结构? 结构类似的我国传统名曲还有哪些? 举两例。

【答案】变奏曲式。结构类似的我国传统曲目很多,如笛子曲《五梆子》、江南丝竹《欢乐歌》等等。

9. 华彦钧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案】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入。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父亲(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严格训练,深入地学习与掌握了道教科仪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以后,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代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掌握了多种民族器乐的演奏,莫定了自己艺术创造的深厚传统素养与基础。华彦钧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华彦钧饱尝了劳动人民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凌,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这对华彦钧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华彦钧的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他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很少连弓。在运用连弓时,大多吸取戏曲音乐中的运弓方法,往往是由弱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华彦钧指法最大特点是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运用。由于华彦钧演奏时左手始终是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因此,二胡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则多用滑音演奏。其中特别是食指、中指滑音的运用,在丰富旋律的韵味,加深旋律的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华彦钧遗存给后人的著名3首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10.小调常在什么场合演唱? 这与号子、山歌有什么不同?

【答案】小调常常在劳动的余暇和风俗性的节日、娱乐、集会时歌唱。歌唱者不仅有一般的群众歌手,还有大量的职业和半职业的艺人. 半职业艺人平时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遇到风俗性集会或娱乐活动时,则从事商业性表演。当小调的歌唱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手段时,小调的发展就具有了双重的性质:一方面,谋生的需要使艺人花力气为小调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小调比号子和山歌更加优美细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听众的趣味,换取钱财,部分小调又带有商业性、市民的庸俗性其至低级趣味。

11.简述青主的音乐贡献。

【答案】(1)创作

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所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是

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运用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音调,并配以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2)理论

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家。代表性论著有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上界的语言”。

12.山歌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答案】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0)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和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

乐段结构上,常见的两句体和四句体的结构,北方多为两句体,南方多为四句体(常见有的前两句相同或相近、有的二、四句相同,也有的是起、承、转、合式结构)。而这些结构都可看成是二句体的变化、发展。另外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赶五句”、“连八句”(陕南、四川等地),也是以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为基础的。如“赶五句”是在两个上下句乐段之间,加入一个音乐材料有些变化的第三句; 而“连八句”则己形成三部曲式,但仍是以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为基础,在两个上下乐段之间,插入一个完整的四句数板乐段。乐句的变化形式:山歌的乐句结构常常出现不对称的现象,使山歌的音乐显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13.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案】“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未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提出,“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