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44中国通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年)

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

,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

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2. 检籍

【答案】检籍是指南朝宋、齐时期审定、核实户籍的制度。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文书已绝,由是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至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检出漏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改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戍。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反却,由是

,就有富阳唐寓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

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3. 大札撒

【答案】大札撒是蒙古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游牧社会的立法代表作。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

,也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组织上也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制。 编为《训言》

4. 考成法

【答案】考成法是指明中期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整顿吏治的措施。该法规定,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此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

效率。

5.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

,通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

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6. 法家

【答案】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法”

,集法家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7. 《九章律》

【答案】《九章律》是指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入关之初的约法三章,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仅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高祖立汉,天下初定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

,故萧何奉命改革秦政,制定《汉律》不足以御奸”。他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此基础上,

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8. 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9. 宣政院

【答案】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至顺二年(1331)又在全国各地置广教总管所十六所,元统二年又废止。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往当地处理,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延祐五年,又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总江浙僧政。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

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僧俗并用,军民兼管,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

10.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一种制钱。为了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

,武帝初令郡国铸题,汉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元狩五年(前118年)

,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年)

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二、简答题

11.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

(3)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措施。除限定

在广州一地通商外,还对进出口货物加以限制。军火、大米、绸缎、书籍等也都在禁止出口之列。

(4)实行行商制度。与此相应,对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有诸多限制。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害怕引发沿海人民反清斗争也是实行闭关政策的一个因素。此外实行闭关政策确实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中国的进程,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视野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闭关政策还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道路。最终,闭关政策使清朝脱离了世界潮流,导致闭关自守,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

12.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