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方民族大学专门史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牛李党争
【答案】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阂、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十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十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2. 奴儿干都司
【答案】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3. 庚戍之变
【答案】庚戍之变是指明代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明世宗朱厚熄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
4. 黄巾起义
【答案】黄巾起义是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传教治病的方式,秘密进行组织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数10万。中平元年,因内奸唐周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军因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起义军主力主要活动在南阳、颖川、河北地区。不久张兔病死,起义军主力先后在颖川、南阳等地失败。此次斗争历时9个月,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5. 合纵连横
【答案】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战国中期齐、秦对峙时,战争形势复杂,出现了“合纵”与“连横(衡)”的局面。因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为横,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故称合纵; 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就策略而言,“合众弱以攻一强”谓之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谓之连横。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合纵连横的内涵也在逐渐变化。战国后期则变为六国联合抗秦是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就是连横。
6. 阴阳家
【答案】阴阳家是指战国时期以宣扬阴阳、五行说为主的哲学学派,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的齐人邹衍。他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主要观点为: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后来秦始皇就沿用这个说法,把秦定为水德。五行更始,其思想核心为“道”是主宰一切的规律,并周而复始地循环。阴阳学说对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影响极大。
7.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
,通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
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8. 龙山文化
【答案】龙山文化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最先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左右,遍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南部及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区。考古发现主要是磨制石器和黑陶,因此又称为黑陶文化。其制陶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器形日见匀称,种类日见增多,并掌握了高温封窑使铁元素充分还原的技术,烧出了灰陶和黑陶,其中龙山蛋壳陶堪称制陶工艺之极品。火候的提高,又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前提,开始是天然铜矿石的冶炼,器物多为红铜; 后有少量铜锡、铜锌合金。铜器数量虽少,却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奠定了基础。
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仍为定居农耕,但畜牧业发展也较快,鸡犬猪羊牛马六畜兴旺。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9. 向戌弭兵
【答案】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确认晋、楚两国为盟主; 又商定齐、秦两国不作为从属国看待; 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比较少。
10.太康失国
【答案】太康失国是指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从而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
,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政”。
11.商鞅变法
【答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分两次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各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12.新石器时代
【答案】新石器时代是指考古学分期中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4000年。其早期距今约10000年左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诸文化为代表。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己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二、简答题
13.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