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法政教研部828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古希腊国家学说演变?
【答案】古希腊国家学说可追溯到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等人的论述
(1)柏拉图:国家是人类要求互助的结果,社会分工的产物,正义城邦(理想国)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对立,正义的城邦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城邦的下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哲学家位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哲学家治国。良好政体的根本原则是城邦受法律的支配,健全的政体应该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混合,国家划分为3个等级。
(2)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于人类合群的天性和品德,目的是追求至善生活,由家庭而村社而部落而国家,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①政体分类:政府的宗旨,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②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③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
2.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①采用了一个价值中性的国家定义,即“一个由所爱的事物一致而联合起来的理性动物的共同体。” ②认为国家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
③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④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支配。他还要求世俗政府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服务,如维持秩序、镇压异端等。
(2)奥古斯丁国家观的特点:
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的起源,由于奥古斯丁在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他系统阐述的基督教国家观以及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3. 柏拉图为什么要哲学王治理国家?
【答案】柏拉图主张哲学王治理国家的原因:
(1)一方面,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根据分工原则,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即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和平民阶层,最高等级统治者由哲学家担任,另一力一面,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只有哲学家才能改造人的品性。
(2)必然性。只有哲学王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只有哲学王真正掌握了治国这一专门知识,依据专业分工原则,只有哲学王才有资格执政。
(3)可行性。哲学王可通过建立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对公民教育实现对城邦的改造和治理。 哲学王执政实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组合。
4. 试分析比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
【答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是西方政治思想上具有代表性意义和影响力,这种混合思想后来逐渐衍生出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混合政体思想强调在政治上力量混合和平衡,并构成制约与平衡。
(1)相同点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都强调单一的政体存在各种弊端,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所以特别强调混合政体。
(2)不同点
①古希腊的混合政体观强调的是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但未说明这种力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或平衡性:古罗马的混合政体不仅强调社会集团与力量的混合与平衡,而且还说明了权利体系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和平衡。
②在政体上,古希腊强调君主政体与平民政体相结合,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相联合; 而古罗马则强调民主制与寡头制相混合,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结合而成的适中的平衡政体。
5. 马丁路德的新教政治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答案】(1)主要内容
①教皇并未掌握进入天堂的钥匙,教徒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解释《圣经》。简称为“因信称义,不靠事功”即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救的唯一途径,没有内心的真正信仰,任何事功和善行都不能使人得救。
②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于什么人,世俗政府都有权来管理他们,对世俗政府,人们只能服从,不能反抗。
(2)评价
①路德的新教政治观是十二世纪以来异端思想的继续,反映了新兴市民的思想要求,极大地启迪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斗争。
②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对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们从外在的宗教中解放出来,却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心世界。
6.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它贵族政体的区别?
【答案】理想国,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即贤人政治。哲学家执政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组合。
(1)在执政者的标准和条件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家治国,他不是以高贵门第为条件,也不是世袭的,而是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才能来获取职位; 贵族政体则传统的门第高贵世袭,但缺乏真正的才能和能力。
(2)在状态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他基于现实城邦政治的一种美好愿景,是一种理想,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贵族政体则一直在西方政治历史上存在,有过这方面的历史考量,是一种现实的政治政体存在。
(3)在内在原则与标准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内在原则和标准是一种哲学家的智慧,他需要有高超的治国艺术和学术才能; 贵族政体则仅仅是一种贵族荣誉,是传统权力的历史存在。
7.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的?
【答案】(1)城邦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起源经历了男女和主奴、家庭、村社和城邦四个阶段,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他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本质是自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联邦,因为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3)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提供条件。他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
8. 古希腊政治家划分政体的标准。
【答案】在古代希腊、罗马学者就开始注意国家的政体形式问题并划分出了不同的政体。
(1)最早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根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2)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他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实的各种政体,在调查和分析希腊158个城邦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治理形式,提出了他关于政体选择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标准主要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