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老的“法统”。韩愈提倡师道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保卫儒家的道统而
,其中对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斗争,为了提倡师道,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系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l )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任务,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这样排列顺序是明确的。
(2)在师与道的关系上,韩愈分析的“师”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指出“道
,师与道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学生“从师”,就是从师的“道”,传道必有师,之所存,师之所存”
卫道必先向师学习,尊重了师道就可以卫道了。为师是“传道”的,如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师了。
(3)在道与业的关系上,韩愈指出“道”是儒家的道统和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二者之间,“道”为重,“业”次之,“道”为先,“业”在后,“道”通过“业”
,是为“道”服务的。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么是“小学而大遗”来体现,“业,
,忘记了根本任务。 了,即因“小”而失“大”
,,谁就是教师,教师(4)在师与生的关系方面,韩愈提出谁先掌握了“道”‘懂得了“业”
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的观点。这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即闻“道”在先,
,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以“先觉觉后觉”; 攻有专“业”
总之,韩愈关于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教师应忠十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暗不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当前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2. “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
【答案】“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 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
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指出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达到“变民风,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在政治统治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民众就会为了追求利益,挺而走险,便会形成如同洪水一样的灾难。教育就是要起到提防社会“奸邪”的作用。
3. 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分,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参与式观察的优点
①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②便于获得较完整的资料。
③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2)参与式观察的缺点
①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②观察的样本数少,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4. 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弱各自的力量,干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
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品德健康地成长。
5. 我国隋代采用何种方式集中选士大权? 有何特点?
【答案】(1)我国隋代采用了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是采取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集中了选士大权,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2)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隋代采用科举制是为了革除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使之更加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又有加强,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既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又不利于合乎要求的人才的选择和任用,其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来替代它,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②隋朝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了开科考试的方式。隋炀帝人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场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开科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所谓声名德望己不再是主要的依据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隋代以前是察举,隋代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③隋朝的科举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国运短暂,加上隋朝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是很重视科举取士。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到唐代才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世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科举考试毕竟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它轻门第,重才学,仃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1300年之久。
6. 王充对学习有哪五点重要论述?
【答案】王充是东汉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关于学习有非常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值得后世借鉴。
(1)重视学习的作用。王充提出了“在化而不在性”的观点,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作用。他肯定性可以变化,人性善可变性恶,恶也可变善,重要的是教育。
(2)确定鸿儒为学习的目标。王充把鸿儒作为学习的目标。鸿儒博古通今,又能著书立说,是社会的有用之才。他认为当时经学教育之下的“章句之生”对社会没有用处。
(3)重视知识的力量。工充反对先验论。他反对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人只有经过学习,拥有知识才有力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