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答案】(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王夫之继承了我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教育是治国之本
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其中教育最为根本。因而,必须把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同时,王夫之还认识到了教育的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与经济。
②教育对人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恶为善。
(2)教学思想
在王夫之看来,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鉴于此,他提出了若干关于教学的具体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因人而进”
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
②“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按顺序进行,即所谓“施之有序”。
③学思“相资以为功”
土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
(3)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
王夫之的道德观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其次,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在道德修养方面,王夫之提出了以下三点:
①强调立志
,即志于封建伦理道德,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强调立王夫之所说的立志是“志于道”
志,主张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作为教育之本,要求志向必须专一、执著,这是正确的。
②主张自得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认为只有在学生产生了道德修养的自觉要求后,
教师因势利导给予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即使教了也不会见效。
③重视力行
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因此,他极为重视力行,认为在学、问、思、辨、行五者之中,“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
王夫之的道德观,虽然从根本上讲,仍没有越出封建道德的案臼,但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论教师
,土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必恒其教事”
王夫之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②“明人者先自明”
他认为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仟教育工作。
③要“正言”、“正行”、“正教”
王夫之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
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王夫之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富有时代气息,而且在历史上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2. “四书”指哪4种书?
【答案】“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衷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录着孔子门徒的言行,共二十篇,《孟子》是孟子门徒万章等人对他的言行的记述。
,合称《四书章句(2)南宋朱熹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始有“四书”之名。南宋末年,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
四书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丰富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当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封建统治者把其作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它的学习,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形式化,许多士子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也没有弄懂,四书逐渐失去了其本有的教育意义。
3. “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
【答案】“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
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 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
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指出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达到“变民风,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在政治统治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民众就会为了追求利益,挺而走险,便会形成如同洪水一样的灾难。教育就是要起到提防社会“奸邪”的作用。
4.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力一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5.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6.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