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3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25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37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48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
,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
,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
,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
,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2.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4.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5. 陕北公学
【答案】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课程是叮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6. 历事制度
【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
二、简答题
7. 简析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答案】(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王夫之继承了我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教育是治国之本
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其中教育最为根本。因而,必须把教育置
于重要地位。同时,王夫之还认识到了教育的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与经济。
②教育对人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恶为善。
(2)教学思想
在王夫之看来,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鉴于此,他提出了若干关于教学的具体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因人而进”
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
②“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按顺序进行,即所谓“施之有序”。
③学思“相资以为功”
土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
(3)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
王夫之的道德观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其次,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在道德修养方面,王夫之提出了以下三点:
①强调立志
,即志于封建伦理道德,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强调立王夫之所说的立志是“志于道”
志,主张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作为教育之本,要求志向必须专一、执著,这是正确的。
②主张自得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认为只有在学生产生了道德修养的自觉要求后,教师因势利导给予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即使教了也不会见效。
③重视力行
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因此,他极为重视力行,认为在学、问、思、辨、行五者之中,“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
王夫之的道德观,虽然从根本上讲,仍没有越出封建道德的案臼,但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论教师
,土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必恒其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