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教育学原理612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 )根据对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著名的“教学机器”,并设计出“程序教学”方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苛勒

【答案】C

2. 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

A. 比较密切

B. 缺乏学业效度

C. 很不协调

D. 基本协调

【答案】C

3. 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叫( )

A. 直接强化

B. 自我强化

C. 内部强化

D. 替代性强化

【答案】D

4. 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与行为倾向,称之为( )。

A. 道德

B. 品德

C. 移情

D. 良心

【答案】B

5.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

A. 认知发现理论

B. 认知接受理论

C. 认知目的理论

D. 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B

6. 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是指( )。

A. 不断变更教学方法

B. 变更言语表达方式

C. 变更概念的本质属性

D. 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属性上变化

【答案】D

7. 阿特金森认为,在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相等的情况下,无论期望概率大小,成就动机总为( )。

A.0

B.0.5

C.0.84

D.1

【答案】A

8. 下列关于学习动机的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近景动机比较具体,其效果也显而易见,但其作用小大稳定,容易变化

B. 远景动机同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联系,比近景动机稳定而持久

C. 在同一时间,主导性学习动机不只一个

D.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的地位与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C

9.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 比较不稳定的

B.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 时稳时变的

D. 比较稳定的

【答案】D

10.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了表扬,由此而喜欢上了语文课,后来更换了语文老师,他的学习动机就随之消失了。这说明,该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

A. 外部学习动机B. 远景学习动机

C. 内部学习动机D. 近景学习动机

【答案】D

二、简答题

11.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己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己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12.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

①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