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家庄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投资结构

【答案】投资结构是指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等。具体来说,投资结构由下列因素决定:

(1)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客观上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不同时期确定一定的投资重点,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用合理的投资分配结构塑造合理的产业结构。

(2)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这一方面要求真正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增加在科学、教育上的投资; 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扶植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

(3)社会总生产的地区分布。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要求投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做到投资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此外,生产的目的、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市场供求状况、经济体制特别是投资体制等,也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2. 创新

【答案】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力一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3. 借贷利息

【答案】借贷利息是指职能资本家为了获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借贷资本家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息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但在现象形态上,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报酬。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实质上,利息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

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4. 经济效益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主要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它既包括与单位产品价值高低有关的劳动占用、劳动耗费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形成的节约,同时,还包括了产品是否符合社会生产比例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除此之外,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主要是指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而它还包括了保护环境形成的节约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经济效益的概念包括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日前在我国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中,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又称“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

5. 经济规律

【答案】经济规律又称“经济法则”,是指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经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规律也就发生变化。经济规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

(2)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和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社会大生产规律;

(3)在某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4)在某种特定经济领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主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变动关系,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变动关系的恩格尔定律等。

6. 资本积聚

【答案】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并且资本积聚在增人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人了社会总资本; 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7.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

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8. 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结果。但是,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支出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促使消费和投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二、简答题

9. 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答案】(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之一。在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式上,重点要做到:

①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②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其透明度。支持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并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综合改革,稳步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和金融机构。

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④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⑤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外汇管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本币与外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认真实行人民币经常项下的可兑换,切实加强资本项目的管制,为今后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进程创造条件。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①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