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51新闻传播综合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台创办于1940年,呼号是XNCR , 1943年由于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暂停播音,抗战胜利后恢复。广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权威报刊重要文章、国内外新闻、音乐、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把声音播送到了国统区。在抗战时期,对口军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3.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4.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答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
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日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5.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6. 胡乔木
【答案】胡乔木是中国新闻事业和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政论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是革命刊物《北方青年》的撰稿人。30年代参加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并主编革命小报和刊物。1937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共青年杂志》,曾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撰写过一系列评论和新闻。1949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兼人民日报社长。1950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为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和新闻。
7. 《立报》
【答案】《立报》是由成舍我主办的一张4开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它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售价低廉,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由于有爱国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立报》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抗战开始后,该报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以“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为主张,积极报道各界救亡组织的活动,大力反映淞沪抗战的壮举,报道八路军战绩。1937年11月,由于口方对租界施加压力,该报被迫停刊。1938年4月,在香港复刊。
8. 报业集团
【答案】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以报纸出版发行为主体目标,形成以报纸出版发行,新闻信息、新闻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按多元化发展原则,向其他行业渗透,
从而为报业主体产业服务的组织结构。
这一定义揭示了报业集团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 第二,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媒体和依托报业集团的功能向外延伸,同时拥有数家报刊媒体和相关实业; 第三,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拥有办好报业集团的物质条件,拥有强大的资产实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并进行新闻资产的管理和经营。
10一珠江模式”
答: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日,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日,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
9. 文革小报
【答案】文革小报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群众组织报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66年夏秋间最先出现于北京的大专院校,之后发展到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和文艺界,是大字报和传单的延伸,最初主要刊布“首长讲话”等小道消息。1967年1月夺权风暴后,文革小报蓬勃发展,同年7, 8, 9月达到鼎盛。开始是油印,后来有不少发展成铅印,利用原校报的设备和条件出版。先是在本单位内部发行,而后逐渐扩展到社会,个别的还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每期印数从几千份到十几万份不等,大多数出版不定期,随办随停,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这些小报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积极宣传“文化大革命”,狂热地鼓吹“造反”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版面上堆砌着标语、口号,充满了政治鼓噪和攻击谩骂之词。1968年8月,随着政策的改变,群众组织解体、大学停办、学生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10.《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11.尼尔·波兹曼
【答案】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