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冰川

【答案】冰川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年平均气温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不断积累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转化为冰川冰,并在自身的压力作用(即重力作用)下向坡下运动。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分为大陆冰盖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

地区。冰川的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2. 锋面雨

【答案】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出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其特点有:①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4.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5. 大气圈

【答案】大气圈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圈气体。它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

水蒸气,其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6.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7. 风蚀地貌

【答案】风蚀地貌是指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即陡峭的迎风岩壁卜风蚀形成的圆形或小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即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③雅丹地形,即河湖相十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十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④风蚀城堡,即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⑤风蚀垅岗,即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⑥风蚀谷,即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⑦风蚀洼地,即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8. 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二、分析题

9. 试述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答案】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一个地区沉积过程的特殊性;年代地层单位反映全球时代划分的一致性和等时性,各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下:

(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及时间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常具有穿时性,而时间地层单位是按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而建立的,因此它永远与时间界面一致,绝不会产生穿时现象。

(2)地层单位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的关系。时间地层单位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的严格对应。而岩石地层单位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也可以在任一时间结束。因此,除在特例的情况外,它的顶底界线与地质年代界线是不一致的。

(3)展布范围的不同。岩石地层单位所具有的岩石学特征,取决于沉积古地理环境,而沉积古地理环境不可能全球一致。每一种沉积地理环境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因此决定岩石地层单位也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时-间地层单位则不受此限制,因为时间阶段在全球各处是一致的,所以时间地层单位能在全球范围做无限制的延伸。

(4)时间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例如一个统,不论它是砂岩、页岩、灰岩或火山岩,也不论它是由什么基本层序组成的,只要它占有对应的世的时间,这套地层就可以称为统。而岩石地层单位必须有规定的岩石学内容,当岩性内容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了。

总的来说,时间地层单位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人的优点;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了具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两种单位从不同的侧面互补地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对了解全球和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岩石地层单位与层序地层学的层序、体系域单位在划分原则上也有重大区别。两者的界线有时可以重合,有时则显著不同。

10.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水量的调配方面,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三人效益,做到因地制宜。

(3)“南水北调”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试述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答案】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为:

(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由于环流和距海远近不同而出现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

(3)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

(4)大陆内部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常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