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土地资源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迹地
【答案】迹地在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从广义来说,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都可以称为迹地。
2. 土地所有与土地所有权
【答案】(1)土地所有是指对于土地的全部的拥有或占有。
(2)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
我国土地所有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土地为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所有权可分解为占有权(是指权利主体对其土地的掌握和控制)、使用权(是按照土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用和运用)、收益权(是基于行使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经济收入)和处分权(决定土地在法律上的命运,集中体现所有权的作用)。
二、简述题
3. 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力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违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化。
⑤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4. 如何进行面积量算?
【答案】面积量算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分幅量算各乡总图斑面积,用图幅理论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2)分乡量算各村总图斑面积,用乡平差后的总图斑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3)分村量算碎部(地类)面积,用村平差后的总图斑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4)当一幅图的各类土地面积全部按规定量算后,就按本图幅由碎部分村逐级向上统计、汇总和校核。
(5)当某一乡的有关图幅的面积全部按规定量算后,分地类按行政单位逐级向上统计、汇总量算的结果。
简单地说,就是分幅由总体到局部进行控制量算、平差,按行政单位由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常用面积量算方法有解析法、图解法、力格法、求积仪法、概率求积膜片法、沙维奇法和光电测积法。
5. 简述土地利用预测的必要性和常用方法。
【答案】土地问题是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均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小可分的联系,当人们谈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远景设想时,必然要把土地(包括数量、质量和用地结构等)作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来加以考虑。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的控制项目,从未来学角度说,就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预测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对土地需求量不断递增,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土地紧缺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及其保证程度的严重关切。为了有效地解决人地比例的紧张状况,就土地而言,应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同时,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而控制是管理的基础,不能控制的事件很难管理好。
预测是人们对自然施行控制的重要手段,预测研究是人类合理的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经过计划(规划)、决策和组织等项步骤使人类合理的创造性活动得以实施。对土地资源施行人为控制,意味着不能消极地跟着事件后面去管,而且要以对未来土地利用的预测研究为依据,来指导当前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和合理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对全国土地资源实行科学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开展土地利用远景预测研究。由于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形成完整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体系,在土地利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干了
不少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这些严重教训必须记取。应当迅速改善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当前和未来的土地利用施行人为控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在抓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及时组织力量对未来土地利用开展预测研究,分期分批地制订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现状管理和远景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抓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影响、控制以及改变未来的土地利用。
6. 何谓管理、管理要素和性质?
【答案】(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 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这叮层意思实际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 (2)管理要素
①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由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②管理客体
,另一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人们把管理对象分为一类如人、财、物即管理活动中的“硬件”
类为时间和信息,即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
③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即管理所达到的目的。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 即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具有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包括调杳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手段和途径等。组织职能就是把管理要素按目标要求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保证管理要素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互相衔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挥职能,即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管理对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指挥系统。控制职能,即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原定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协调职能是指保证多项活动不发生矛盾、重叠和冲突,以保持整体平衡。
⑤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即实现管理目标的客观条件,它是管理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和条件的集合体。管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常称之为管理的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