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南大学商学院822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帕累托最优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 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它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 ·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
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
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2.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答案】规模小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 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3.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
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作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 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 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
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4. 等成本线
【答案】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 ,既定的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为:,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 ,则成本方程为:
成本方程相对应的等成本线如图所示。
等成本线
图中,横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纵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就是等成本线。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购买到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各种组合。
5. 经济利润
【答案】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
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二、论述题
6. 试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矫正措施。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1)垄断及其矫正措施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②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③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④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⑤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2)外部影响及其矫正措施
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③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3)公共物品及其矫正措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