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34管理学基础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典决策理论
【答案】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19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古典决策理论假设
①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
②决策环境条件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
③决策者能够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
④作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
可以看出,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2. 网络图
【答案】网络图是用箭线和节点将某项工作的流程表示出来的图形。根据绘图表达方法的不同,分为双代号表示法(以箭线表示工作)和单代号表示法(以节点表示工作); 根据表达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参数肯定与否,又可分为肯定型和非肯定型两大类; 根据计划目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目标网络模型和多目标网络模型。其组成元素为箭线、节点和线路。节点和箭线在不同的网络图形中有不同的含义,在单代号网络图中,节点表不工作,箭线表示关系,而在双代号网络图中,箭线表示工作及走向,节点表示工作的开始和结束。线路是指从起点到节点的一条通路,工期最长的一条线路称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工作的时间必须保证,否则会出现工期的延误。
3.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组织结构有二层含义,即复杂化、下规化和集权化。具体如下:
(1)复杂化指的是组织分化的程度。各种组织由于规模大小不一,组织内部劳动细致分工的差异,
导致横向与纵向的管理幅度与层次关系各不相同。组织单位的地理位置分布越是广泛,则人员与活动的协调、控制就越是困难,这就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2)正规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组织要依靠规则和程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一个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必须确定员工行为的规范准则,为各个岗位制作各种规定,指不员工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一个组织建立的各种规章条例越多越完善,它的组织结构就越正规化。
(3)集权化是指决策制定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每一个组织都形成自己特有的职位或职务结构,必然会产生职权、授权与分权的问题。有一些组织,决策是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给最高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另一些组织,决策制定权力是授予下层人员,这称为分权化。
4. 集体决策
【答案】集体决策又称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它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也有一个组织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的决策者,他只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而己。集体决策的优点有:①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 ②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③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④能更友好地沟通; ⑤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等。集体决策的不足表现在:①决策的时间比较长; ②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集体决策的方法有:①德尔菲法:②名义集体决策法:③头脑风暴法:④电子会议法。
二、简答题
5. 简述系统原理的基本要点。
【答案】(1)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任何管理实质上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它要求管理应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涵义。
具体地说,管理系统原理主要有五个要点:整体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动态性观点、综合性观点和环境适应性观点。
(2)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是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使全部人员将个人的目标内化,向组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可以使组织时刻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迅速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变化。
③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6. 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
【答案】(1)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用确定型决策方法。常用的确定型决策方法有:①线性规划; ②量本利分析法。
(2)风险型决策力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管理者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但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需采用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管理者不知道未来情况有多少种,或虽知道有多少种,但不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须采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常用的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有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
7. 目标管理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职工“参与管理”体现在哪些方面? 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案】(1)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全体人员能够亲自参加制定目标,并且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工作中实施“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的有效方法。职工“参与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职工参与日标的制定; ②职工应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 ③职工应与领导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④职工对自己日标的完成进行评估、改进。
(2)实施目标管理,包括三个阶段:
①目标体系的确立阶段。目标体系确立的过程和程序可分述如下:
a. 最高管理部门提出组织的总日标。最理想的目标体系是从最高管理部门开始,原因是易得到最高管理部门的支持。但是由最高管理部门确定的目标只能是初步和暂定的,下属把整套目标都制定出来以后,一般还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
b. 进行有关组织人事决策。根据主要目标和次级目标的要求,对组织与人事进行分析,建立或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以便使每个目标有专人负责;
c. 确定下属目标。根据组织的总目标要求,组织下属部门和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并依此设定下级的目标,进而把组织的总口标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和每个职工身上;
d. 目标的平衡和调整;
目标体系的整理和确立。
②目标实施阶段。
a. 按照目标体系的要求对下级进行授权,以保证每个部门和职工能独立地实现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