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2.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3. 返回联系

【答案】返回联系,又称反馈环节,指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急(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4. 技能

【答案】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案】(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二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机体因素两大类:

①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通道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b. 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影响到反应时的长短。

c.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到反应时。

d. 刺激呈现的位置:不同的呈现位置会影响到反应时。

e.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累加会影响到反应时。

f. 其他来自环境和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②机体因素包括: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等。

6. 当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地在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会运用哪些线索米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

【答案】根据题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线索来判断距离的远近:

(1)生理线索

①调节。调节是指水晶体的曲度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它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而且也可、很精确。

②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会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可以获得距离的信息。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盖的物体就会被知觉得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表现为远方的物体更模糊些

④相对高度:其它条件相同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与密度,会随着物体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⑦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周围的物体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小。

(3)双眼线索

当两眼辐合到空间中的一点时,我们假定这样一个平而,该平面上的所有点都将投影到两眼网膜的对应区域,此平面就叫做视觉单像区。如果观察者改变他的注视点,视觉单像区也将随着变化。

7. 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灼区别。

【答案】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1)正强化是通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是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增强的过程。正惩罚是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得以消除或抑制的过

程。

(2)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3)正强化与正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 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4)负强化与正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到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正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 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注:此题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原题目为“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

8. 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答案】(1)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急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由直接记忆与工作记忆两部分组成。

(2)主要特点

①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②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声音相似的字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因此,认为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波斯纳的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的经典反应时实验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在最初以视觉编码,之后转入听觉编码。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代码。③容量十分有限。信急容量为7士2组块。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由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信息单位。

9.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③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