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己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

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毕竟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之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案】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 劳动权; 休息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财产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 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 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 四是程序性权利。

3.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案】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十或兼十,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2)教育内容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

(3)教学思想

①墨家认为,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

,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

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作了明确的分析。

②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

③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墨翟创立了

,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墨翟重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

视逻辑思维,辩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

④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4. 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卞要依据。

【答案】(1)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学生的需要与特点。

(3)教师的教学经验。

(4)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条件。

(5)教学的其他实际需要和特点。

5. 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它是儒【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通常被称为实现大学之道的“三纲领”。

(1)含义

,再推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

持不变。

,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但是个人的完“明明德”

善从来就不是儒家的目标,他们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

,即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

,即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大学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止于至善”

,是一个要求由低至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

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可行性:人的

,“止于至善”需要“明明德”和“亲民”作铺垫,而唯有“止于至善”“亲民”和“明明德”才

能真正得以实现。三纲领虽是二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不能完成其他。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2)意义

,,“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明德是立身

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