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大学管理学院637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管理以人为本。

【答案】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启蒙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而要抓住这个核心,就必须了解人,掌握人的本质,于是就产生了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夕,。

(2)要素研究阶段

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罗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罗之后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人际学说阶段

美国学者梅奥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舞“士气”。

(4)行为研究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砂}一,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这一阶段的认识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5)主体研究阶段

19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人们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剖析,进一步认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根据这种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

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2. 组织扁平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请问企业成功地推动组织扁平化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扁平化能够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但企业要成功推动组织扁平化需具备以下条件:

(1)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组织扁平化管理实际上是权力中心下移,尽量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分权化组织结构将一定的决策权授予较低层级和较多组织成员,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自主性,有利于在企业中营造创造潜力发挥的氛围。因此,企业过去集权的组织结构必须向组织分权化转变,分权分到什么程度要看具体企业。要正确处理“分权”与“集权”的关系,组织扁平化管理的本质内涵应界定为“有控制的分权”,而不是绝对的“集权”和“分权”。

(2)企业实行团队式管理。团队是扁平化组织结构构造的基础。扁平化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体系,其竟争优势的建立主要在于如何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创造和管理,从而更直接地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为了支持这种知识、信息的整合、创造和管理,扁平化组织内部不能以职能为单位,而应形成一个个完整、统一的知识团队,这种团队将个体和组织结合起来。扁平化组织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空间的创新和拓展。

(3)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员素质较高。在扁平化组织中,人力资源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凝聚在人身卜的知识、信息、技能等。由于扁平化组织的充分授权、分权,加大管理力度,决策中心下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知识员工是企业的主要载体。

(4)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支撑企业的运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支撑。在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中,信息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信息意味着权力,上级是把信息有选择地逐级向下级传递,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推行扁平化的。只有当组织的信息技术得到相当的普及,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指令几乎可以同时传递到不同层级的人员时,实施扁平化管理才能得到保证。 以上是组织成功推进扁平化的有力保障,是企业成功地推动组织扁平化坚实的基础。

3.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创新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规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请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简述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激发创新?

【答案】创新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并将创新这个概念纳入经济发展之中,论证创新在经济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创新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环境创新等。

一般来说,有三类因素可用来激发组织的创新力。它们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人力资源实践。为充分发挥组织结构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和人力资源因素激发组织创新力的作用,应该分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构性因素。结构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有机式结构。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的影响。因为其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程度低,从而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创新更容易得到采纳。

②充足的资源。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

③单位间的密切沟通。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像委员会、任务小组及其他这类机制都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得到创新成功组织的广泛采用。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创造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

②容忍不切实际。不切实际的东西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③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

④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⑤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

⑥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后,个人被鼓励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的途径。 ⑦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变化并快速做出反映。

(3)人力资源因素。对于人力资源因素,组织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高培训与发展投入。有创造力的组织要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保持其知识的更新。 ②有工作保障。给员工提高生活保障,以减少他们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

③有创造性的员工。组织应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

4.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权力? 领导和管理是一回事吗?

【答案】(1)领导权力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法兰西和雷温等人认为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

①法定性权力。法定性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但拥有法定权的权威,并不等于就是领导。

②奖赏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奖赏性权力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领导者要确切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

③惩罚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是指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利用人们对惩罚和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慌心理而影响和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

④感召性权力。感召性权力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弓}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