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
A. 人工语法范式
B. 序列学习范式
C. 复杂系统范式
D. 样例学习范式
【答案】A
【解析】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其中,他向被试呈现根据不同规则(人工语法)产生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和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2. 向被试先后呈现两道个位数的加法题,在每道加法题呈现后,要求被试报告结果; 同时,在连续呈现两道加法题后,要求被试按顺序报告出每道加法题的第二个数字。这种方法测定的是( )。
A. 前瞻记忆
B. 工作记忆
C 错误记忆
D. 回溯记忆
【答案】B
【解析】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本题中回忆加法题的第二个数字涉及短时记忆。
3.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中央将相继呈现一系列字母矩阵,呈现的时间很短,您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矩阵消失后,将您所看到的字母记录到记录纸上…”。采用此类指导语的瞬时记忆研究方法是( )。
A. 部分报告法
B. 延迟部分报告法
C. 全部报告法
D. 顺序再现法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指导语要求被试在矩阵消失后,尽量回忆自己所看到的字母,属于全部报
告,而部分报告法则是根据某行的提示线索来回忆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4. 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
A. 对偶比较法
B. 差别阈限法
C. 数量估计法
D. 等级排列法
【答案】C
【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 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5. 阈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数被称为( )。
A. 差别阈限
B. 主观相等点
C. 强度估计
D. 不肯定间距
【答案】B
6. 在知觉实验中,常用动景盘来研究( )。
A. 真动知觉
B. 诱导运动
C. 自主运动
D. 似动现象
【答案】D
【解析】要完成本题,考生首先要能分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和似动现象,然后要掌握动景盘是用来研究何种现象的。动景盘是研究似动现象的常用工具。实验中,将设计好的卡通片放人景盘,使之紧贴内壁,随着景盘的旋转,观察者从窗口向内能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图形随之活动起来。
7. 衡量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 )。
A. 视敏度
B. 视速度
C. 临界闪烁频率
D. 最大闪烁频率
【答案】C
【解析】闪光增加到某一频率,人眼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称为临界闪烁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8.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的β值为( )。
A.-0.22
B.0.22
C.0.33
D.3.00
【答案】C
【解析】采用古典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无法将个体的感受性与其反应偏向加以辨别和分离,信号检测论则通过信号检测的实验程序,将感受性与反应偏向加以分离并计算出具体数值。β值也叫似然比,表示的是个体所选择的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反应的分界点,称为判断标准。它以实验中被试的击中率的纵轴值与虚报率的纵轴值的比值来表示。
9. 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
A. 统计结论效度
B. 外部效度
C. 构思效度
D 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10.根据唐德斯的ABC 法,辨别时间应是( )。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是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答案】A
【解析】唐德斯减数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并把反应分为即A 、B 、C 、三种反应。A 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是反应的基线时间; B 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C 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所以辨别时间等于C-A , 即辨别时间是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