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政教部8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不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①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小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主要矛盾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 当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时,要善于找出新的主要矛盾,及时转移工作的重点; 还要把事物或过程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予以统筹兼顾,发挥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革命政党决定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依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后问题的精髓。

①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问题的一条主线。

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③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辨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矛盾。

④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⑤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2.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

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劳动只有依附“劳动者”才会存在,因此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身体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表现为: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当作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

(2)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没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直观性,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4)不彻底性,表现为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

4. “人们不断创造自然规律,但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社会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请阐述对上述文字的看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和稳定联系。

(2)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

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是规律的一种,只能被认识和利用,绝不能被创造,更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根本特性:第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3)人们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消灭社会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社会实践,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简答题

5. 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答案】(1)通货膨胀的产生及危:

①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害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的危害: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

a.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十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b.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c.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2)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危害:

①通货紧缩的产生: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②通货紧缩的危害:

a. 加速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第二,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十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 第三,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