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815法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答案】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与文化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具体内容,在运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人们不能不认真去对待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由此必须了解这两者的基本关系及有关原理。
理解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是促使两者在社会调整中协同发挥作用的前提。
(1)法与道德的联系
法与道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①它们在产生的基础和服务的目标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即一定社会的法和道德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产生并服务于这个基础。
②法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概括为三种情况:
a. 互相渗透。法贯穿着道德精神,它的许多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 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从法律中汲取。尤其在价值层面,两者难以割裂。
b. 互相制约。道德通过正当性评价,推动和引导法的废、改、立及实施; 法则通过立法和实施,促进道德的完善,制约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均不越出社会基本秩序许可的范围。比如,见义勇为,但不得义愤杀人; 不守诚信,法律并非都予制裁,但如严重到欺诈或违约致人财产损失,则要负法律责任。
c. 互相保障。两者的相互保障主要表现为存在和功能上的互相促进和互为条件。比如法律会维护与其一致的道德存在和加强其作用,道德则为法律提供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并以道德秩序保证法律作用的发挥。
(2)法与道德的区别
法与道德虽有密切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范体系,各有自己的特征。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的,主要是社会舆论,其结构不如法律规范严谨。
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法律将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明确规定的制裁。违反道德者通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轻蔑、批评、谴责,如果他是某一组织的成员,还可能同时受到所属组织或群体的处分。道德制裁是由社会直接实施的,而不需要像违反法律那样,经由什么特定的程序,并由特定的机构实施。
③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侧重通过对正当利益的平等保护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而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
④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故一般说来,只要行为合乎法律要求,法律不必过问该行为是出于自觉、惧怕、习惯或是盲目服从。法律不追究那些形式上合乎法律要求,内心并没有接受它的人的法律责任。道德则不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所以它要求不仅是行为和结果的善,而更要求行为动机的善。
⑤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体系,从横向看,是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并列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从纵向看,是由不同效力层次的规范构成; 从纵横交叉看,是由各种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审判法律制度等)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道德规范体系则是由个别的道德规范直接组成的,它没有类似法律制度的道德制度,其规范体系有机组合和体系的严密程度,均无法与法律相比,因此,法律有巨大的组织功能,而道德在这方面只能当配角。
(3)综上可知,法出自国家,具有肯定性、普遍性、完整性、国家强制性等特点,所以,不仅能够调整个人行为,把单个人的行为纳入一定秩序范围,而且首先具有调整重大社会关系,使社会秩序合法化、固定化的功能。法不仅能够调整社会成员的普通社会关系,如财产关系、婚姻关系、继承关系等,而且能够担负巨大的政治组织工作和经济组织工作任务,是实现国家职能,完成国家历史任务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法较之道德必然起着主导作用。在存在着阶级斗争,道德价值体系对立,需要国家和法的社会历史阶段,法不能不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立法工作,完备社会主义法律,加强执法和司法,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是有政治远见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但法与道德的区别也真实地说明,法不是万能的,保障法律实施的强制手段也不是万能的。社会主义法有其固有的局限和短处,需要由道德辅佐或补充。因此要充分利用法和道德两种调整机制,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2. 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
【答案】(1)法律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的变化,习俗、习惯、道德、宗教和法律等调整全部社会关系己不能企及,社会关系的调整也由宗教、道德主导,转向法律主导。在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主要机制的社会,道德与法律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观中,法律和道德拥有共同的基础,“法律秩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它必须达到被认为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的最低限度。任何法律秩序都是以道德的价值秩序为基础的”。对法律来说,具有社会约束力的道德即使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
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道德还是法的目标,法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服务,法应当以国家强制来实现作为道德基础的核心价值,或者保护它不受侵害,但是,在现代法治国家,只有社会道德的核心部分才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常常被称为“道德的最低限度”,它由法律强制实施。
(2)法律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分割的,甚至是对立的。客观的事实是的确有大量社会生活领域,法律并不加以调整,而仅由道德所调整,因而人们的某些行为虽然是不道德的,但却并不构成违法行为,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谴责而并不带来法律上的制裁,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上赞成或支持这种行为。法律之所以“不加过问”,只是因为这种行为虽不利于社会,但相对地说,情节轻微,危害不大; 或者是因为较多的人有这种行为,所以国家首先需要进行更多的教育工作; 也或者是因为有些问题是难于由法律确定或处理的,等等。因此,对这些领域,法律不加调整,而仅由道德加以调整。
(3)由于立法质量不高或立法缺陷而导致无法可依,则是另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应处理好违法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转化为违法行为,反之亦然。
(4)一般说来,道德上所禁止的或许可的行为,也是法律上禁止或许可的行为。比如,杀人、盗窃、违约、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也是法律所禁止的; 而见义勇为、诚实信用、尊老爱幼等是道德上许可的,法律上也是鼓励的。另有一些行为,道德上不许可,法律上却是许可的。比如,超过了诉讼时效的权利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了。因为一旦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的胜诉权也就丧失了,这是法律上认可的制度安排,但在道德上,这种权利并没有失效。还有一些行为,道德上是许可的,但法律上则是不许可的。如复仇,道德上是许可的,法律上则是禁止的。
3. 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案】(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及其概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
②法制完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