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2.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3.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4. 社会趋同论
【答案】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5. 社会均衡论
【答案】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 )、目标达到子系统(G )、整合子系统(I )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 )。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6.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
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7.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8. 制度化
【答案】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9. 操作化
【答案】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狭义的操作化是指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广义地,操作化也可以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10.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二、简答题
11.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
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③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
④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⑤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
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
①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
②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
④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12.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