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

A. 董仲舒

B. 韩愈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A

2.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 ②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中; ③教育起源于动物将天赋的本能传给后代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题中所述的就是沛西·能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 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 )提出来的。

A. 黄炎培

B. 陈鹤琴

C. 陶行知

D. 蔡元培

【答案】D

4. “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周文王

D. 唐太宗

【答案】A

5.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A. 科学取向

B. 实践取向

C. 规范取向

D. 人文取向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述有所不同,但根本观点基本一致,大都沿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科学取向。因此,答案选A 。

6. 以所掌握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是( )

A. 顺查法

B. 逆查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检索文献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顺查法:是按照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是按照由近及远,有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和新课题的研究。引文查找法:是以己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综合查找法:是综合上述方法以达到检索的目的。

7. “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 )

A. 汉朝

B. 魏晋

C. 唐代

D. 元朝

【答案】C

8. 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平衡

【答案】A

【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顺应,是指)匕童通过改变己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因此,答案选A 。

9. 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 ( )

A. 秦代

B. 西汉

C. 东汉

D. 魏晋

【答案】B

10.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文献是( )

A. 《斯宾斯报告》

B. 《哈多报告》

C. 《雷沃休姆报告》

D. 《诺伍德报告》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英国的教育法案的掌握程度。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英国调查委

,这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中等教育的报告,就是《哈多报告》

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1938年,以斯宾斯为首的英国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以改革

,该报告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报告,即《斯宾斯报告》

战之前,英国基本上形成了文法学校,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教育发展成为了三轨,使得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至此“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

1943年,1981-1983已经为公众所接受。英国又提出了论证不同儿童进入不同学校的《诺伍德报告》。

年,在雷沃休姆基金会的资助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